文/楊甫成
語感是人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覺,在言語交流中指人對詞語表達的直觀判斷或感受。眾所周知,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當然我們的語文學習也不例外。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進行長期有效的訓練。其過程就是操作和重復,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學生能感知語言之神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達到對語言文字的默契和領悟。那么,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語感?以下淺談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一、引導學生勤于讀書 ,以加強學生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薄白x是思的憑借,是悟的前提,是說的準備,是寫的基礎。要內(nèi)化語言,首先要加強讀的訓練。”以讀為本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感的基本前提。
二、品味朗讀,領悟語感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nèi)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chǎn)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xiàn)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上的,它是有直覺的特征。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么長的?怎么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出這段話寫出了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的美好感受和為兒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在媽媽的眼中那分明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個“托”字,把媽媽對這種世間尤物的愛憐,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嘴里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么長的?怎么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種激動和喜悅同時也讓讀者體會到了作者心中隱隱的酸楚。
三、聯(lián)系生活,汲取語感
敏銳的語感總是和生活的敏銳感受聯(lián)系在一起的。訓練語感,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保纱丝梢,培養(yǎng)語感必須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苯處熖岢 “‘焦急’、‘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老奶奶為什么會焦急,又為什么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fā)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xiàn)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xiàn)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表現(xiàn)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語感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因為語感是通向更高語言文字境界的橋梁,使學生語言基礎、生活體驗、思想情趣和文學修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一旦形成,將終身受用不盡。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努力提高他們感受語言的靈敏度和頓悟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貴州省務川縣泥高鄉(xiāng)高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