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蘭
語文教學也是情感教育。這個說法并不新鮮,可惜我們的很多老師忽略了它,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知識課、語言課、說理課,而置學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顧,看著語文教材上一篇篇形質(zhì)兼美的文章,我們怎忍心荒蕪了學生的心田?老師是架起學生和教材的橋梁,如何觸動學生的感情,走進學生的感情世界,從而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情感教育意義呢?我有以下幾點粗略的體會。
一、捕捉感情的切入點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為豐富的,只有人能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盡善盡美地領悟?qū)Ψ降母星。作為中學生,他們在閱讀中不可能一下子就切中要害,也不可能自始自終隨著作者的感情脈搏一起跳動,這就需要老師適時地把學生引入到情景之中!都偃缃o我三天光明》是一篇篇幅較長自讀課文,讓學生一課時完成對此文的閱讀鑒賞,不是易事。于是我有意識的對作者的情況作了詳細的介紹,意在通過作者的不幸遭遇來觸動學生的心;但學生反映平淡,我想:可能像張海迪能理解史鐵生那樣,而一個耳聰目明手腳健全的人,很難理解海倫•凱勒對光明對知識的渴盼之情和對人類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于是我向?qū)W生做了這樣一個沉重的假設——假如三天之后我們不幸成了盲人、聾子或啞巴,我們該如何面對著寶貴的三天呢?這盡管是一個假設,但一下子拉近了同學們與海倫•凱勒的情感距離。
這是通過言語感染把學生引入情景之中,我們還可以采取其他手段:動作表演、畫面勾勒、音樂熏陶等,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二、選好情感的生發(fā)點
人的情感是多樣化的,對待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由于觀察者著眼點和自身經(jīng)歷的不同,因而會作出不同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發(fā)學生的遐思邇想,那將是情感世界的一場盛會。
總之,這樣做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拓寬思維活動領域,觸動學生的感情世界,對人和事作出趨于正確的評判,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念和審美標準。
三、 找到情感的結(jié)合點
我們在學習一篇篇聲情并茂的文章時,要引導學生由人及我的比較聯(lián)想,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產(chǎn)生影響。比如《觸龍說趙太后》一課,趙太后非常愛他的小兒子,但這種愛是缺乏遠慮的愛。同學們以文為鏡,反躬自照,感觸頗深。當然這樣做,更主要的是為中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設置一個有益的空間。
記得魏書生老師給自己提出過這樣一個要求: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那么我要說,每堂課都要觸動學生的感情。所以我要說,讓語文教學中永遠蕩漾著情和愛的活水吧!
(作者: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qū)肖溪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