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分配小組
應遵循“同組異質(zhì)、異組同質(zhì)”的原則來分配每組的成員。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小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開合作學習。學生在競爭中就會有“旗鼓相當”的感覺,才會增加合作的動力,增強取勝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合作學習小組以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每人各負其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我設計了一個“心靈有約”訪談活動,讓學生分小組分別扮演不同角色:一個學生當“朱自清的父親”,一個學生當“朱自清”,一個學生當主持人,一個學生當嘉賓。讓他們模仿電視綜藝欄目,互相討論,模擬表演,讓大家有一種親身體驗,增強實踐能力。這一過程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其中一人設計采訪問題,一人查閱有關朱自清父親的材料,一人查閱有關朱自清的材料,一人負責資料的遴選排序。后來通過課堂展示,學生活動主動,參與積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明確學習任務
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既要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內(nèi)容的難易應確定在學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層次。這樣才具有挑戰(zhàn)性,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個體的主動性,以及小組合作的積極性。比如在《致女兒的信》一課教學中,談到愛情這一問題時,學生有一點了解但又不是很清楚,后經(jīng)過小組討論,小組內(nèi)形成共識,對親情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組織課堂討論
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內(nèi)容。討論內(nèi)容既要針對教學目標,又要突出討論特點,應具有啟發(fā)性、思考性、探索性和開放性,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和討論活動不斷處于最佳狀態(tài)。例如,在教學《老王》時,組織學生討論:假如在你的身邊也有這樣一位老王你會怎樣對待他?談到對待不幸者和弱小者,學生首先從身邊人談起,有的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中見到的對不幸者、弱者的冷漠,有的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提出了各種關愛的方案,有的想法確實非常巧妙,從而不斷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另外,應事先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談論規(guī)則。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這樣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小組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關注討論的進程,及時點撥,適時調(diào)控。如:在《奇妙的克隆》一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男女生大比拼,在辯論前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參與討論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對克隆還不很清楚,于是,先向?qū)W生講述有關的生物學知識,讓學生有比較清楚認識,再讓學生進行辯論,效果就好了很多。
最后,為了有效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除了認真組織好小組討論外,還必須做好小組討論后的匯總工作。通過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結果的形式,鍛煉學生總結、歸納與概括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組和組之間的相互學習、補充與交流,鞏固和擴大小組討論的成果。
四、培養(yǎng)合作技能
學生擁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教師要加強交往中具體技能的訓練。比如,別人說話時,自己應如何注視對方;辯論時如何準確捕捉對方的語言漏洞,為我所用;有見解不能統(tǒng)一時,如何學會保留自己的意見,求同存異。讓學生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體會別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證合作的效率。
五、進行合理評價
中學生普遍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所以如何對他們進行合理的評價非常重要。評價應堅持整體評價的原則。形式可由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以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作者單位:淄博市臨淄區(qū)鳳凰鎮(zhèn)召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