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嘉縣上塘城關中學 陳建偉
摘要: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合理地把握文本彰顯的價值,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狀態(tài)相融合,教學內容的選擇還要根據(jù)社會發(fā)展做合理的取舍。
關鍵詞:教學內容、文本價值、求知狀態(tài)、社會需求
王榮生教授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什么叫適宜的教學內容呢?教學內容是對“教什么”的回答,從學生的角度也就是“學什么”?合適的教學內容涉及一系列的問題。一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意識,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為什么教這些內容;二是一堂課的教學內容要相對集中而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怎樣才能達到有效,有用,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先有一個定位,一個目標,再據(jù)此去擇取合宜的教學內容。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卻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語文教學內容與目標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二是語文教學內容以一種極不確定的面目呈現(xiàn)。三是許多迫切需要教的,卻沒有涉及,學生已經懂了的卻花大力氣去教。四是充塞著許多不像語文的東西。語文上成思想品德課,如把《大自然的語言》上成地理課、把《綠色蟈蟈》上成了生物課。
理解教材分三個層面,即,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么寫?那我們的教學設計是否也該有三個層面,即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要這么教?而許多老師外出聽課學習或者自己上課的時候,更多地是關注上課的老師是“怎么教”的,或者自己該用什么方法去教,其實任何教學方法都得受制于教學內容。“怎么教”服務于“教什么”,課文課堂教學的失敗、無效,問題主要出在教學內容上。所以,筆者認為研究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選擇的策略還是很有意義的。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有哪些原則呢?
一、合理把握文本彰顯的價值
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綠色蟈蟈》教學的:先問學生有沒有見過蟈蟈這種動物,學生大聲交流,然后用幻燈顯示各種姿態(tài)形式的蟈蟈圖片和它的聲音效果,并且拿出標本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導入課文后,詳細地介紹作者。然后讀課文,要求學生說出,蟈蟈的外形特征、習性。接著,教師進行總結并加以拓展,請學生說說自然界還有哪些喜歡的動物,讓學生口頭表達自己喜歡動物的習性和特征。最后,留一點時間讓學生寫篇200字左右的介紹動物的文章。這堂課很熱鬧,但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是語文課嗎?它已經失去了語文課堂的本來面目。很大程度上,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我們再來看看洪鎮(zhèn)濤先生《鄉(xiāng)愁》的教學實錄片斷,它一共提了四個問題:
1、這首詩四個小節(jié)之間的順序能夠改變嗎?為什么?
2、“多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覺得“淺淺的”用得不好,改為“深深的”好嗎?”
3、我總覺得這首詩表達的意思較為含糊,詩人內心的思想沒有明確表達出來,我改寫一下,大家評評怎樣:(“小小的郵票”改為“對母親的思念”“窄窄的船票”改為“對愛人的戀掛”“矮矮的墳墓”改為“對親人的哀悼”“淺淺的海峽”改為“對祖國統(tǒng)一的渴望”)
4、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個“是”,把所有的“是”改為“像”,行不行?為什么?洪鎮(zhèn)濤先生只選取的“順序,用詞、意象、比喻”四點,學生就很好地把握了文本,彰顯了文本價值選擇的高明。
我們很多老師都非常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至理名言。卻忽視了作品的原生價值。
二、融合學生的求知狀態(tài)
談備課時,我們都會說應備教材、備學生,但備學生談何容易,我們憑什么去了解學生的學情。有一年和語文組老師一起去杭州聽課,那些老師對課文是怎么教的,我現(xiàn)在全不記得了,但有一點我卻印象深刻,那些借班上課的老師往往都非常重視學生對課文的預習情況,高明的老師甚至能快速整合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然后組織課堂教學,效果非常之好;貋砗笪揖退伎,了解預習是了解學情最好的方法,一個課堂,只有講學生想知道而又知之不明的問題,才會取得最大的成效。于是,我的語文教學中多了一項常規(guī)的作業(yè),交課文預習本。我教《夸父逐日》的時候,很多同學在預習的問題中提到課文最后一句“棄其杖,化為鄧林”到底有何作用?于是在備課時,我就把學生的這句話作為重點來思考,在上課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討論這句話,學生的想象非常豐富,有學生想到“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有學生說長出桃子可以為后來的追求事業(yè)的人解渴,有學生說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夸父自己死了卻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心有不甘,所以“死而不已”,要給世界留點什么。想象、聯(lián)想十分豐富,但都可以歸結到造福人類的精神。能根據(jù)學生各方面的特點和狀態(tài)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做到眼中有學生是很重要的。有位老師在教學《風箏》時講背景,講《野草》,講魯迅在文中所表現(xiàn)的批判精神,結果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魯迅是我國文壇的泰斗,思想深刻復雜非同一般,而這位老師沒有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知識特點和心理特點,講解的層次遠遠高出了學生實際,沒有達到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符合社會發(fā)展觀的價值需求
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課》時,學生在預習中提出了韓麥爾先生其實是一個有很多缺點的人,在處理教材時避開他的缺點去分析其偉大,還是還原人物的原有形象,讓我猶豫了一下,但最終我覺得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找一找韓麥爾先生的缺點,最終讓學生明白,愛國不是偉大人物的專利,一個平凡、普通的教師甚至有很多缺點的老師,在國土淪喪的時候,也能表現(xiàn)他的偉大的愛國情。我為什么要這么處理?因為故事所處的背景和我們的現(xiàn)實相去甚遠,但我要讓學生明白,愛國情感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具備的,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們一樣可以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尤其在國家大災不斷的情況下,我們的民族更需要凝聚力,每個人都需有一顆愛國心。時代在呼喚平民英雄。
總之,課文作為學生的學習對象,其中可能包含著高于學生現(xiàn)有語文經驗的因素,語文老師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幫助學生更好的閱讀,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之間的鏈接,因此,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