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英俊 韓姣
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施行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力。因此,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努力改變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學生們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讓他們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變以前的被動學為主動學;變呆板學為靈活學。下面就筆者多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談幾點經(jīng)驗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如在一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lián)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nèi)容。
二、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講授再講授,就象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時,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對于閱讀課文,教師則應當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最后,教師再做適當點撥。這樣,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會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習的興趣將會得到極大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也必將會完成得輕松愉快。
三、創(chuàng)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shù)亟o學生創(chuàng)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上每篇課文前,教師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yōu)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制電動課件等。這樣,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會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總之,閱讀訓練的方法眾多,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fā)現(xiàn)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
(作者:山西省文水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