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洲
做過多年的教師都有這樣感受:初中生是最耗精力管教的,家長也認為孩子在初中時期是許多家長甚感頭痛的時期。此階段中學生有著強烈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常與老師、家長作對 。心理學稱之為心理斷乳期,我們俗稱為“叛逆期”。
為什么這一時期的中學生會有如此強烈的逆反心理?作為班主任又該如何對待逆反期的中學生呢?
一 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學生的逆反情結(jié)
中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現(xiàn)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原因:一是過分強調(diào)自我。二是受好奇心的驅(qū)使。三是偏激、片面看問題。客觀原因:一是老師、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二是某些特異生活經(jīng)歷對心理模式的影響。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一是直接與老師或家長的教育指導相對抗。二是對社會產(chǎn)生不滿情緒,向社會挑戰(zhàn)。三是結(jié)成同齡群體,尋找"知音"和朋友。
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飛躍,初中生往往認為自己不是小孩子了,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中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jīng)驗,不能恰當?shù)乩斫庾宰,但卻又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如果這時老師還把他們常常當孩子來看待,就會厭煩,就會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產(chǎn)生反抗的心理,萌發(fā)對立情緒。有什么心里話也不愿向老師說,對于父母、老師的批評和勸導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甚至產(chǎn)生抵觸、不順從的情緒。此時,老師常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孩子卻說老師嘮嘮叨叨,真煩人!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fā)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他們希望父母和教師給他們一片獨立的天空,但是一旦父母給他們自由,他們又會抱怨父母不愛他們。因此這一時期值得家長、老師給予特殊關注。
二 全面地評價學生,努力尊重學生,通過溝通提高認識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人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所以,班主任要將心比心,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要認識到即使學生錯了,也應站在維護其尊嚴的前提下要求其改過。每個學生都有優(yōu)點和長處,評價學生時,千萬不要單單以學習成績來判斷,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全面充分肯定他們優(yōu)點的同時,懇切地提出希望,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這樣會使他們進步得更快。當我們努力挖掘出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時,學生的逆反心理就會煙消云散,就會以良好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
溝通是解除師生間的對立狀態(tài)的最好方法。師生之間應建立平等、友好、愉快的氛圍,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看待問題,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在討論中解開心中的郁結(jié),宣泄不滿,同時還能證實自己的行為或從中認清自己的認知偏差,提高自己對問題的認識。
三 抓牢思想品德的教育主線,行為上抓大放小
(1)主抓品德教育,其他適當放開
在正常的學校教育中,應該提倡良好的品德。品德不好,即使是人才,也只是危險品了。假如學習不能做到最好,但是品德是可以做到更好的。班主任應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選擇,有許多選擇是善惡之爭,如:是否作弊?是否救死扶傷?等等,但主動權(quán)往往還在于自己。那么就應該讓學生提高對是非的判斷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習慣,切不可給惡習留下任何余地。學生可能會對培養(yǎng)美德嗤之以鼻,那么就要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令其接受。如我們可以從美德中得到心理的平靜、坦蕩,而不良的行為會讓我們受其良心的責備,外在的物質(zhì)滿足遠遠比不上內(nèi)心的充實、平安與滿足。
教育者應該主抓學生的品德教育,其他適當放開。對學生的一些行為上的不良習慣,我們應該有耐心叫他們矯正。切記“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讓學生明白怎樣才是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2)既講原則又講方法,實施有限滿足
我們知道,人在青春期最愛追求獨立,爭取解放,干什么都想自己試,不希望他人干涉。一位中學生曾這樣對父母說“我為什么從小到大都聽你的呢?所以,我是故意唱反調(diào),唱錯了,做錯了,吃了虧也不后悔。你總得讓我自己做主,錯一次吧!”了解了學生的這一心聲,教育者更應該明白放權(quán)的重要意義。針對獨身子女皇帝式教育危害,社會也要求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那么就要適當放開他們,大方向抓住,小事情自主。讓他們自己體驗生活,學會自己思考自己的路該怎么走。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總之,轉(zhuǎn)變學生逆反情感最重要的是班主任感情的投入和教育方法的改善。只要班主任能夠?qū)W生以誠相待,就可以融洽師生關系,就可以有良性互動,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廣東省五華縣潭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