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英
作文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生必須借助觀察才能積累作文素材;必須進行積極思維,才能使文章的中 心明確、結(jié)構(gòu)合理、立意新穎;必須展開大膽想象,才能使文章內(nèi)容豐富,具有創(chuàng)造性、獨特性,并使語言更 生動形象。
一、轉(zhuǎn)變學生作文的心理狀態(tài)
從作文心理來說,作文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一般來說,主動作文,是學生出于自覺的要求,有材料可寫, 有感而發(fā),這好寫,也容易寫得好些;而被動作文,是學生沒有寫作的要求,感到無材料可寫,這就不好寫, 也不容易寫好。有的學生說:“作文難,提起作文心就煩。”還有的學生說:“我最討厭作文,我希望今后的 各種考試都沒作文這個項目就好了!边@些都是被動作文心理的反映。
要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心理。首先要解決教師的命題。小學生的作文是先有題目后寫文章。理想的新穎 的題目要從學生中來。來自小學生的生活、思想、興趣、愛好、心理活動內(nèi)容都是命題的依據(jù)。對小學生來說 ,要讓他們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就是說,讓他們通過作文把自己的經(jīng)歷過的有意義 的生活、思想,圍繞著一個中心,按著一定的順序用文字表達、重現(xiàn)出來。
二、奠定寫作基礎(chǔ),豐富寫作的心理內(nèi)容
從學生的作文實踐來看,他們感到最大的困難之一是無話可寫,而且,最常見的毛病是內(nèi)容空洞,寫不具 體。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缺乏觀察力,不善于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其實 ,小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果細心觀察應(yīng)該是他們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 竭的源泉。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化,教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沖破學校課堂狹小的天地,在社會大課堂中去感受 時代的脈搏,接受新鮮事物,從中豐富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直接的知識。而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較多是考慮 怎樣寫的指導,很少或忽視如何把小學生的視野引向身邊的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社會,從生活中得到感受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語重心長地指出:“作文教學偏于形式……是一種弊病。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種特 殊的事,跟實際生活并不怎么切合,于是學生自然要嘆無內(nèi)容之苦!币虼耍挥幸龑W生深入觀察才能豐富 學生作文的心理內(nèi)容。
在課堂教學中,一般說來,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取決于教師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都伴隨教師 強烈的情緒、情感。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醞釀良好的心境;命題要有師生情感的共鳴;指導要有柔情;批改 要有韌情;講評要有熱情;要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激情。只有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才能仔細觀察生活,他們才能寫 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作者:湖南龍山縣興隆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