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庇纱丝梢,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自主探究的動力。所謂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營造一種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驅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讓每個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學習。
1、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才會有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guī)律等因素,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如在教學《撈鐵牛》這篇課文時,教師釋題后向學生感嘆:“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鐵牛撈上來,真了不起啊!”這時,學生便開始想象:他是誰?他用什么方法撈鐵牛呢?接著學生開始發(fā)言:“一定是一個大力士把鐵牛撈上來的”、“他一定很聰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鐘后,教師讓學生打開書,說:“同學們說都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書上是不是這樣講的呢?大家一起學習課文知道了”。這樣,學生通過“水的浮力”與“大力士”對比認識,深化過程,從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撈鐵牛的科學的,激發(fā)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教學中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如果說問題是探究的材料,那么懸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于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揭題時,教師問:“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就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這樣設置疑問、懸念,既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又為學生的思維導航,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tài),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高漲起來了。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
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fā)現(xiàn)的鑰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題質疑,學生指出:“明明整篇課文都是敘述諸葛亮是如何從曹操那里騙箭的,課題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我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頓時,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舉手發(fā)言。
在發(fā)言的質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這樣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三、適時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自主探究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學生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不同重量的兩個鐵球,怎么會同時著地呢?圍繞這個問題,教師可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
總之,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每個老師都應創(chuàng)造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貴州余慶縣涼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