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麗芳
摘要:
本文就如何合理設計小學音樂課堂游戲展開深入探討,筆者認為:課堂音樂游戲的設計必須要用科學的“加減法”:加一加,游戲內容體現(xiàn)音樂性;減一減,游戲規(guī)則體現(xiàn)可操作性。教師在課前設計音樂游戲時,應用心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資源,緊緊圍繞音樂要素,將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于游戲之中,把知識和趣味融為一體的基礎上,充分體現(xiàn)音樂性;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規(guī)則的設計盡量簡單,體現(xiàn)可操作性,使學生真正在玩中學習,在樂中進步。
關鍵詞:音樂 課堂游戲 音樂性 可操作性
所謂音樂游戲,就是把音樂與游戲結合起來,以發(fā)展音樂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活動方式,體現(xiàn)了“做中學”、“玩中學”“樂中學”的愉快教育思想。
《音樂新課標》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我想,游戲應該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一種音樂活動方式。事實證明,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一線音樂教師也意識到游戲化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這一理念也正廣泛地被運用于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等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時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課堂現(xiàn)象:孩子們在教師設計的音樂游戲中玩得很開心,課堂氣氛很好,但教學效果卻甚微;有時候,設計不合理、不科學的游戲環(huán)節(jié)不但對落實教學目標沒有幫助,反而讓課堂陷入一片混亂不堪的局面。由此可見,我們的課堂教學畢竟不同于普通的游戲活動,它是有著明確而具體的教學任務和目標的,不能像其他游戲那樣玩?zhèn)痛快就完事。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如何合理設計音樂課堂游戲?我想課堂音樂游戲的設計也需要科學的“加減法”。
一、 加一加,游戲內容體現(xiàn)音樂性
吳斌教授在《關注音樂》一文中指出:“作為學科,必須要有相關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如果沒有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音樂就失去了一門學科的基本支撐點。”
站在教學的角度,音樂游戲的趣味性使它在教學中有著較大的優(yōu)勢。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音樂游戲只是音樂學習的輔助形式,是對音樂的再認識,再拓展和再創(chuàng)造,無論涉及哪種出發(fā)點,它的根莖應當牢牢地扎在音樂的沃土上。袁善琦編寫的《兒童趣味音樂教學》中,把音樂聽覺、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和力度、識譜入門等音樂知識的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十分有趣的藝術活動和音樂游戲,使學生在快樂參與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掌握音樂知識技能。如:通過音樂游戲“音符回家”來進行簡譜入門教學:通過趣味試唱“跳格子”來學習五線譜等等。
因此,教師在課前設計音樂游戲時,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資源,緊緊圍繞音樂要素,將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于游戲之中,充分體現(xiàn)音樂性,使學生真正在玩中學習,在樂中進步。
二、 減一減,游戲規(guī)則體現(xiàn)可操作性
課堂音樂游戲需要在科學的規(guī)則引領下,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到游戲中。游戲規(guī)則是否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水平,教師對規(guī)則的表述是否清楚明了,直接影響到游戲的最終效果。
人音版第三冊《同坐小竹排》是一首混合拍子的歌曲,前面四小節(jié)為三拍子,后面四小節(jié)是二拍子。筆者曾經設計過兩個不同版本的“找游客”游戲方案,教學效果也完全不同。
游戲方案一:
請一位學生扮演“小竹排”,把全班同學秘密分成四組,分別扮演“大山”、
“樹林”、”花朵”和“游客”。音樂響起后,“小竹排”在前四小節(jié)三拍子音樂中開始劃行,必須在第四小節(jié)最后一拍找到一個心目中的“游客”。如果對了,“游客”跟在“小竹排”后四小節(jié)二拍子中一起劃行,繼續(xù)找更多“游客”,如果找到的不是“游客”,是“大山”或者“樹木”,那么“小竹排”還要繼續(xù)在音樂中單獨尋找。
游戲方案二:
按歌曲前四小節(jié)的三拍子設計一條配合劃竹排的口令,“嗨唑唑︱嗨唑唑︱ 嗨唑唑︱嗨唑唑‖”。按歌曲后四小節(jié)的二拍子設計另一條口令,“咳羅 哩羅︱咳羅 哩羅︱賽 賽︱賽 —‖”。然后,暗中定一組學生為游客,另請一位學生扮演“小竹排”,在音樂聲中尋找游客,找對了全班齊喊第二條口令祝賀,找錯了就被淘汰。
這兩個游戲方案的設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讓學生在參與游戲中,充分體驗三拍子和二拍子的不同感受,并熟悉旋律,為學唱打好基礎。兩個游戲都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課堂氣氛很活躍。但是第一個方案,由于游戲角色過多,教師在介紹游戲規(guī)則時又很難將其表達清楚,最后熱熱鬧鬧一堂課下來,只有很少部分學生會哼唱幾句。而第二個方案,由于提前落實了貫穿于游戲始終的兩條同節(jié)拍的節(jié)奏,“游客”和“小竹排”兩個角色清晰,游戲規(guī)則簡單明了,教師操作起來非常方便,學生在幾次參與中很快學會了準確演唱歌曲,最后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小,即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強,過多的游戲角色或過于復雜的游戲規(guī)則只會增加他們的認知負擔,不僅挫傷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分散他們對音樂本身的關注與體驗,同時還會給教師的組織與操作帶來困難。因此,教師在設計音樂游戲時,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規(guī)則的設計盡量簡單,體現(xiàn)可操作性。
都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今天,筆者想說,設計好一個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音樂課堂游戲,也同樣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反復摸索,不斷思考,及時改進,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合小學生的,能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添磚加瓦的課堂游戲。
(作者:浙江省永嘉縣甌北第一小學)
【參考文獻】
1、 廖乃雄《音樂教學法》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年版
2、 郭聲健《藝術教育的審美品格》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3、 袁善琦《兒童趣味音樂教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4、 (美)蘇珊丹尼森 《兒童游戲治療活動設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