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友軍
語文課堂提問也應杜絕那些“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提問法,理想的課堂提問模式應該是深與淺,遠和近的最佳結合,即問題因該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嘗試以下的六種提問方式:
一、推開一扇窗子,讓學生看到更美的風景
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不僅表現(xiàn)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xiàn)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師絕對不能過早地拋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應該及時地設疑質(zhì)疑,于無疑處生疑,使學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權威答案的基礎上能再推開一扇窗子,讓學生看到更美的風景。
二、用知識積淀和情感去體驗,獲得獨特的感受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淀和感情經(jīng)驗去體驗作品,將課內(nèi)與課外,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閱讀積累有機串聯(lián),力求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課堂提問時,也應抓住有利的時機,濃墨重彩,讓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人生經(jīng)歷等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將課內(nèi)和課外和諧地融為一體。
三、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關注閱讀態(tài)度,享受鉆研思考過程的樂趣
必須改變“臺上教師、臺下學生”的課堂形式,創(chuàng)建一種開放的課堂結構即課堂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大膽討論,上臺陳述。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傳統(tǒng),走出思維定勢,以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進一步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能“仰而彌堅”,越堅,鉆得越起勁:“鉆而彌深”,越深,就越鍥而不舍,充分享受鉆研思考過程的樂趣。
四、獨具慧眼,駕馭課堂,帶給學生整個春天
語文教學講一個“鉆”的工夫,即洪振鎮(zhèn)濤老師所云:變“全盤授予”為“拈精取要”,教師拈的好,拈出一點,帶出一個面;拈一葉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帶給學生的卻是整個春天。在學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幾個關鍵詞設計問題,但這里老師的“拈”,一定要獨具慧眼,于無疑處生疑;還可以拈出重點,拈出矛盾,這樣駕馭課堂就能舉重若輕,游刃有余。
綜上所述,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問題,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zhì)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語文課堂的“提問式”教學,不但應該體現(xiàn)出語文的人文性 與工具性的完美結合,而且能應該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教學的特色,從而讓提問成為架設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成為能給師生都帶來思維享受的藝術。
(作者:河南省安陽縣崔家橋鎮(zhèn)中海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