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費城
農歷五月,多好的氣候,在一片熹微的晨光中,鄉(xiāng)人擔著大捆艾草進城了。清冽的艾草清香一路繞過街亭,引得路人紛至沓來,手持一束艾草,聞著艾香,心境也變得明凈、開朗許多。
嫩綠的艾草在晨風中輕擺,細葉上還掛著晶瑩的晨露。鄉(xiāng)間濕泥沾滿賣艾人的鞋邊,一切都顯得那么清新、馥郁。挑一把鮮嫩的艾草帶回家去,插一束在門頭驅蚊辟邪,放一束于灶神堂前。這樣一來,家中的老人便可安心,完成了一年當中一件緊要事情。
艾蒲懸門,驅魔辟邪,這在鄉(xiāng)民的生活中舉足輕重。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儀式,在人們的生活中世代相傳,一直沿襲至今。
取一束新鮮的艾草,拂去檐頭舊年厚積的塵土。燃一束清新的艾香,便拉近了后人對先人的神思。一串芬芳的粽子,拎在手里走訪親友,如一串燈籠輕擺搖晃,像是走在江南小鎮(zhèn)的青石板路上。臨街的路旁,小攤上擺放著一筐筐粽子,買粽的人絡繹不絕,旁邊的包粽人亦忙得不亦樂乎,油亮的粽葉舞動在指掌間,須臾,一粒有棱有角的粽子躍然手上。吃粽聞粽香,人們在犒賞自己的同時,也寄托了對先賢的幽思。
如今,人們的生活富裕了,粽子的種類更多了,家常粽子、竹筒粽子等等,超市的粽子更是百花齊放、百味俱陳。自己包粽子,配料、扎包,工序繁多、費時費力,花費其實跟小販外賣粽子相差無幾,甚至不及超市里的粽子口味多。親朋好友常勸買兩個算了,別那么勞神費心年年包啦。母親卻癡心不改,其實放不下的,我想大概還是因為粽子制作過程中,全家老少圍坐在一起翹首等待的那份愉悅和愜意。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節(jié)日的必須,而劃龍舟則是節(jié)日的盛大活動。賽龍舟的日子,鄉(xiāng)人會暫且把農事擱一邊去,趁此好風好水好日頭,河上龍舟賽的水上運動便現了端倪。相傳是為了紀念溺水的屈原。其實,早在屈原跳入汨羅江之前的西周穆王時期就出現了龍舟。由荀勖與和嶠同著的《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的記載。
后來,人們?yōu)榱吮硎緦η膽涯,才漸漸把競舟活動集中于端午節(jié)前后的幾天。
賽龍舟的日子開始了,在開闊的河道里,萬千條赤裸的手臂揮動著槳櫓,把一葉窄長的舟劃成游龍。大河上下,龍舟競逐,大河兩岸,觀者駐足在水岸兩旁,敲鑼打鼓為各自的船隊助威。參與劃船的隊員火急火燎地搖槳,吭哧、吭哧地喘著粗氣,龍舟如梭穿行于明凈的流水之中,把人間的喜慶盡情揮灑。
看看吧,這是一個何其智慧的民族,在冗長繁重的農事里,硬生生辟出一道通往自由歡快的場地。無怪乎,邑人汪曾祺曾這樣說道: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體抒情詩。
作者簡介:
費城,本名韋聯成,1984年生,廣西河池人。青年詩人、廣西作協(xié)會員、自由撰稿人。有大量作品在《北京文學》《民族文學》《青年文學》等刊發(fā)表,部分詩歌入選各類年度選本,F為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