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国产中文字幕视频,久久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久久免费午夜福利院

      1. <object id="hdef9"></object>

        
        
          首頁>>新聞資訊>> 撿拾垃圾11年 烏魯木齊“韋媽媽”資助45名貧困生 正文

          撿拾垃圾11年 烏魯木齊“韋媽媽”資助45名貧困生

          2014-01-23 18:25 佚名 科技信息報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1月20日B1版

                  撿拾垃圾11年 烏魯木齊“韋媽媽”資助45名貧困生

                收集礦泉水瓶、廢舊書本、紙張……下班時,韋志紅總會帶著新書包、文具和幾百元錢來到轄區(qū)貧困學生家中,11年來,她已記不清通過撿垃圾的方式資助了多少學生。
          她資助的學生中,有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賽馬場片區(qū)管委會大灣南社區(qū)的居民,有烏魯木齊周邊的孩子,有地州的孩子。他們中,有的家中遭遇了不幸,有的父母離異,有的因家庭貧困而輟學。
                 12月19日,新疆都市報記者來到大灣南社區(qū)見到了韋志紅,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在她的辦公桌下放著一個收納盒,里面滿是撿來的飲料瓶,文件柜里,放著新買的本子、文具、書包等學習用具。她說,這些全都是給孩子們準備的。
                 8本日記:寫下孩子每天情況
                 今年55歲的韋志紅是烏魯木齊市大灣南社區(qū)的工作人員,在社區(qū)工作13年了,主要負責黨建工作。
                 自從2000年韋志紅進入社區(qū)工作后,她就給自己定了一個任務,每年負責社區(qū)最貧困的10名學生的學雜費和文具用品,管了11年“閑事”的韋志紅成了社區(qū)有名的愛心大姐。
          2002年,韋志紅資助五一農場的小慧從中專到大學畢業(yè);2006年,得知低保戶海力其汗·克維爾的孫子沒錢上學,韋志紅慷慨解囊,一幫就是七年;2007年,韋志紅與玲玲一家偶然相識,玲玲的父母是安寧渠鎮(zhèn)農民,還助養(yǎng)著兩名福利院的殘疾孩子,家庭十分困難。從玲玲上小學開始,韋志紅每學期都會準時在開學前將500元送去;這一年,她又開始資助五一農場的艷玲大學4年的部分學費和生活費。
                 11年間,韋志紅一共用去了8本厚厚的日記本,上面詳細地記錄著誰家有什么困難,誰家的孩子沒學上……她就是按著日記本上記錄的“閑事”一家接著一家地管。
                 11年來,為別人家的孩子付出了多少,韋志紅從沒算過!吧晕⒗话,也許這些孩子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边@不,還沒來得及等到艷玲畢業(yè),最近她又在讓同事們幫她尋找新的資助對象了。
                 這么多年來,韋志紅覺得最對不起的除了兒子以外,就是丈夫!澳茉诩依锱闼臅r間太少了!彼f,好在家人都很理解,丈夫雖然很少過問她幫助別人的事,但每當看到她拎著大包小包要去安寧渠或五一農場時,都會默默送她到車站。
                 “我不圖任何回報,等孩子們都工作了以后,給我打個電話,說韋媽媽我也像你一樣在我們這要幫助一些貧困學生,這個時候我心里就特別高興。未來我只是想把我的這些讓貧困孩子穿得暖、吃得飽、有學上的閑事,一直管下去!表f志紅說。
                   一次下鄉(xiāng)——她決心資助貧困生
                 那一年,韋志紅只有21歲,在和碩縣清水河村,很多只有10多歲的孩子早早就輟學在家,跟著父母,背著農具,下地干起了農活。
                 “學校里破舊的桌椅,光著腳丫的孩子,點著煤油燈看書,這些給我?guī)砗艽蟮挠|動。”韋志紅回憶地說。1969年,她三下鄉(xiāng)到了和碩縣清水河村,那里的農民生活很困苦,孩子上不了學:“那個時候就想,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幫這些孩子!
                 1973年,韋志紅考上中專,被分配到烏魯木齊公路管理局工程測量哈密站工作,在職工子弟學校教了6年的書,后恢復技術工作,9年后,結束哈密的工作,回到烏魯木齊。
          2000年,韋志紅無意間進入社區(qū),在走訪入戶中看到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陷入回憶中的韋志紅作出了一個堅持了11年的決定,要幫助這些失學的孩子圓夢。
                 輟學在家的孩子像大人一樣扛著農具干活,那場景,韋志紅始終無法忘記!澳阋欢]有見過那些孩子為了學習,將不能再寫字的鉛筆頭,用麻繩系在竹子上,繼續(xù)寫字,從那個時候我就發(fā)誓,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們可以好好上學,從這里走出去。”韋志紅說。
                 2002年,韋志紅在一所學校結識了11歲的玲玲,一個小女孩跟著年邁的姥爺生活在一起!吧疃紱]有保障,更何況是孩子的學習!表f志紅說,她當即決定資助這個女孩上學,一直到大學畢業(yè)。
                 很多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家里實在是太窮了,“看到孩子學習的勁頭很足,我坐不住了!表f志紅將自己工資的一半拿出來,資助孩子上學。
                 “每每看到了這些想上學的孩子,家里卻能力有限,就想起我年輕時下鄉(xiāng)看到的場景!表f志紅說,她的能力也有限,能做的就是幫他們交點學費或是生活費,買點文具書本,給他們送過去。讓他們能夠上學,走上社會找一份好一點的工作,最起碼自己的生活能有一點保障。
                 11年間,從垃圾里“撿”出助學金
                 韋志紅每月收入只有1200元的,丈夫又病退在家。收入并不高的她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了出去,仍然不能解決問題,于是她開始了長達11年的早出晚歸,四處撿垃圾的生活。
          韋志紅常有眼看著要給孩子寄錢的日子到了,卻籌不夠錢的時候!爱吘棺约旱氖杖胗邢,兒子又在上大學!表f志紅說,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兒子,因為有時候為了資助學生,常常忘記給兒子打生活費,連累兒子常常連著一個星期吃饅頭,有時候也會抱怨,“你只管別人,到底誰是你兒子!
                 一次偶然,韋志紅無意中得知一個老漢靠撿垃圾來資助孩子十幾個孩子上學的故事!皩ξ业膯l(fā)很大,被逼得沒辦法了我就嘗試著撿垃圾,賣了的錢全部資助孩子!痹缟咸觳涣粒驮谛^(qū)垃圾箱和小區(qū)外撿起了垃圾,礦泉水瓶、硬紙板,所有能賣錢的,韋志紅都不放過。她說,攢的錢多了,資助的孩子也能多點。
                 “撿垃圾的時候經常有人帶著異樣的眼神望著我,有時候還有孩子嚷著“垃圾婆,撿垃圾!表f志紅眼圈有些紅,她說,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心里特難過,“我撿垃圾,不是為了我自己啊!
                 第一個月賣了100多元,韋志紅把賣的錢都捐給了玲玲,她就是這樣帶著別人異樣的眼神,撿了11年的垃圾,攢了5萬元的助學金,資助了45個孩子上學。
                 如今,在大灣南社區(qū)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社區(qū)的礦泉水瓶、硬紙殼、社區(qū)的廢報廢紙,全留給韋志紅,賣錢資助學生,甚至有些工作人員走在路上看到了能賣的廢品也會帶到社區(qū),還有一些鄰居們經常會把空瓶子和紙箱送到她家門口!拔覀兌贾理f大姐是為了孩子才去撿垃圾的,也想幫她!鄙鐓^(qū)巡邏員伊明江說。
                 她的一言一行不僅得到社區(qū)和身邊人的認可,而孩子的一聲“韋媽媽”也成了韋志紅最好的回報。
                   所有感激化做一聲“韋媽媽”
                 12月19日下午,新疆都市報記者按照韋志紅日記本上記載的信息,來到13歲的樂樂(化名)家,一家三口擠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間,除了兩張床和一個衣柜,并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因為父母是從陜西來烏打工的農民工,加上樂樂有一只眼睛是失明的,生活過得比較清苦,從2010年到現(xiàn)在樂樂的書本費、書包、文具都是韋志紅資助的。
                 “沒有韋媽媽,我就不可能上學,她還經常來看我,跟我的媽媽是一樣的!笔苤鷱埫访氛f。
                 轄區(qū)內幾乎所有生活困難的群眾都穿過她織的毛衣,上不起學的孩子都收到過她買的文具,漸漸地,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阿帕”,在維語中,這是媽媽的意思。
                 如今,受韋志紅捐助過的學生,也逐漸從社區(qū)、周邊幾個地方“擴張”到各地州。
                 韋志紅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錢這方面,卻很大方。最多的時候,她同時資助著20多名學生!八钌咸貏e省吃儉用。每天步行回家,早飯和晚飯一般吃馕,她省下來的這些錢,主要用在貧困學生、低保戶、殘疾人和老年人的身上。”社區(qū)主任阿不都克尤木說,錢不夠的時候,她只好這個月寄給這個,下個月寄給那個,一個個輪著給。
                 如今,韋志紅經常能接到遠在他鄉(xiāng)的“孩子”打來電話,左一個“韋媽媽”,右一個“韋媽媽”!懊慨斶@個時候,覺得以前所受的委屈都是值得的。”韋志紅笑著說。

                                                                                                             (自新疆都市報)

          中華文教網手機版
          ? 中華文教網版權所有 中華文教網簡介 投稿指南 聯(lián)系我們 tags 版權聲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