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作文 (史家胡同小學六年級 )張家齊
薄霧陣陣映端午,山雨蒙蒙憶先人。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我們和老師一起到北方的水鎮(zhèn)研學,去尋找我們的節(jié)日文化。我們行駛在郊區(qū)的山間公路上,看山間的晨霧與遠山組成的水墨大作。天空灰蒙蒙,雖無陽光,但卻有另外一種意境。
到達水鎮(zhèn),漫步古樸的石街,有一種穿越的錯覺。我們在吳迪老師提醒下趕往舉辦龍舟賽的銀箋橋。那里一場精彩的龍舟拔河比賽正在上演。只兩隊人馬,分別穿紅、黃衣服,好似兩團鮮艷的火焰,兩隊列隊站在舞臺兩邊,舞臺上擺著兩個龍頭,兩隊的領隊鄭重的走上舞臺用筆給龍"點睛"。
河面上剛剛準備好的龍舟,也是紅黃兩色。位于船首的龍頭張著血盆大口,精神抖擻,好像要向岸上的人們宣布他的力量。隨著雙方隊員擂鼓助威。
比賽開始了,"咚!咚!咚!咚!"的鼓聲配合著奮力劃槳的"嘿!嘿!嘿!嘿!"的吶喊聲,加上岸邊觀眾的加油聲此起彼伏,一曲交響樂響徹云霄?,每一名船員都拼出自己最大的力氣,仿佛是漂泊在風暴中的小船遇到了漩渦一樣。場面一時進入白熱化,一隊想速戰(zhàn)速決,而另一隊卻拼死抵抗。一艘船上十幾個人,身體節(jié)奏完全相同的后傾,把漿插入水中,再用力向后劃,坐在船尾的人用一個很長的漿把持著方向,船首的人更是拼勁全力地敲鼓。兩船之間的繩子來回的晃,兩船之上的人們拼命的劃,岸上的人紛紛喊著自己支持的隊伍的名字,或是模仿推、拉的動作,好似自己就在船邊一樣。
我們的熱血也隨著吶喊聲,涌上心頭,龍舟賽出了我們強健體魄,也讓人憶起當年楚國的百姓為救屈原而拼命劃舟景象,屈原愛民,民愛屈原。人們終因沒有趕上而淚撒江河。
船上擂鼓的節(jié)奏,由慢至快,再以恒定的速度打節(jié)拍,兩艘船合奏,絕對不亞于任何一場打擊樂音樂會。兩隊相持不下,所有隊員都露出了體力耗盡的疲憊和咬牙堅持的汗水,直到一隊筋疲力竭,無力劃槳,比賽才算結束。
踏在銀箋橋的石階上,雨后留下的積水在坑洼不平的路上造成了一個個小水潭,打一把油紙傘,走在古香古色的小路上,我們仿佛穿越回到了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藍天,白云,碧水青山,白墻灰瓦,延續(xù)樂兩千多年端午節(jié)的習俗在小鎮(zhèn)里隨處可見。
沿著青石板前行,兩邊的店鋪人家門前掛的一串艾草。當人靠近時,香味便令人猝不及防闖入人們的鼻腔。誘人的清香卻不刺鼻。這些原意用來祈福的艾草,不僅可以祛除"邪氣",還用其香味,幫人們防治端午出來活動的毒蟲,甚至不少現代的蚊香用的原來中還有艾草,小小的幾支艾草散發(fā)著先人們的智慧。
午飯過后,我們來到大戲樓,開始體驗用糯米和粽葉包了粽子。糯米,紅棗,是主要粽子的主要原料。粽子不僅是投江喂魚,也可以保佑百姓的健康。糯米熱量足可以幫助人們排除身體內的毒素。粽子投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我們對祖先的思念與對古代大詩人屈原的祭奠,已經從單單的祭祀變成了節(jié)日的享受,是對先人的追思。品味三閭大夫"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懷,那因國破家亡而憤慨投江的愛過情懷。屈原,之所以為后世所推崇,不僅因為它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的先河,更因為他的愛國情懷,一生忠于楚國,生于楚國,死為楚國,他不僅是詩歌的鼻祖,也是后世人愛國情懷的鼻祖。
戲臺前,桌子旁,一根五彩繩,一碗雄黃酒。演繹了原封不動的端午氣息。雖然現在驅邪避害已經不在重要,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沒有停止。老師為我們在手腕上輕輕的系上五彩繩,用雄黃酒在額頭上認真的寫出的"王"字,隨著端午這個傳統節(jié)日,歷經變革,也從一個單純的祭祀,變化成了一種從裝飾、到追憶、到祈福的一種全方位的儀式。雖然到現在,驅邪避害已是無稽之談,但古人樸素的科學觀念卻是經久不衰,并以傳統文化的形式保存至今,成為一種文化的符號。
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文化符號,造就了中國的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也同時成就了我們現在豐富多彩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的變遷中,這些節(jié)日承載的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明,保留的華夏民族燦爛的文化。
夜幕降臨,老師帶著我們點起燈籠。地上的人群成為了一個個行走的月亮,與天空中半輪皎潔的明月輝映,一切復雜的細節(jié)都被深沉的漆黑隱去,只有一片模糊的發(fā)光點緩緩遠去。遠處模糊的長城,近處模糊的燈火,演繹了一個不需要光亮的暗夜美景。一盞燈籠,光亮直及自己周圍一小片地區(qū),遠處黑暗的水鎮(zhèn)中千萬盞燈在地上映出一片星空,而遠處司馬臺長城的一片燈火就像一個邊界,勾勒出天、地、人的界限,但我們的心里卻沒有這個界限,我們人與這里淳樸的天地,已經融為了一體。
夜晚,行走在回城的路上,我的靈魂卻留在了這個節(jié)日里。是對先人們智慧的贊嘆,從龍舟競渡到粽香飄漫,中國的古人,將苦難化為堅強,將悲痛化為力量。中國人,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磨練中,越戰(zhàn)越勇。端午節(jié),因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投江而變得豐富而厚重。
我們在歡樂中傳承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從祭祀,到追憶,到喜慶與祥和,中國人,把一個個悲痛的、惋惜的心情轉化為一種力量,在開心的品味美食中健康有力量,孩子們在喜慶的氣氛中獲得文化營養(yǎng)。我們有著這樣的能力使得中華民族這個歷經幾千年歷史滾滾河流中沖洗,從歷史的優(yōu)勝劣汰中頑強勝出。這勝出中,有著屈原般的頑強不屈、寧折不彎也有在祭祀屈原的端午節(jié)中化苦痛為力量,正是這樣的感情交相輝映,成就了中華民族有柔有鋼,能屈能伸的民族形象。
我們這個民族,也將在未來的道路上以我們這樣的可攻可守的性格中,一定可以在各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越走越遠。正像三閭大夫的那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指導老師:北京市寫作學會副秘書長 吳迪 3751363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