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要求我背誦《弟子規(guī)》。小學二年級時,老師又給我們解釋了《弟子規(guī)》的內(nèi)容,并要求我們牢記《弟子規(guī)》中的每一句話,努力按照其中的要求做人做事。然而,有些同學卻認為不需要學習《弟子規(guī)》。認為它是古人的遺物,與現(xiàn)代生活相距太遠。比如:“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蔽覀儸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早已不騎馬了呀?另外,他們還覺得《弟子規(guī)》的內(nèi)容枯燥無味,相比而言,不如現(xiàn)代詩更富有情趣。
我們現(xiàn)代小學生到底應不應該學習這些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章呢?它們又適不適合我們閱讀呢?
我認為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弟子規(guī)》。因為它所講的是我們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事、尋師求學等方面應遵循的禮儀與規(guī)范。那些只關注“現(xiàn)代人不騎馬”的人,是把主次考慮錯了。有關“騎下馬”的內(nèi)容主要講的是德行,是為了強調(diào)“孝”這個字。因此,我們不應只關注《弟子規(guī)》中的表面文字,而應該把時間花在品味每一句話中的含義才對。認真地按照《弟子規(guī)》中的要求持續(xù)去做,可以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舉止,使我們成為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
《弟子規(guī)》第一部分——“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在家中應該孝敬父母,外出應該尊敬像兄長一樣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孝敬”,除了孝敬親人,還要尊敬身邊的長輩。我們應如何孝順、尊重他們呢?通過讀《弟子規(guī)》我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我們應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盡孝。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备改敢覀?nèi)プ龅氖拢覀兙蛻M快去做。父母命令我們?nèi)プ鍪裁词拢覀兙蛻帽M全力去完成。再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备绺缫獝鄣艿,弟弟要尊敬哥哥。兄弟之間和睦,也算是對父母的孝心吧。這些話語,聽起來像小事,知道的人也很多,可做到的人卻并不算太多,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其中的意義在于何處,甚至認為親友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不懂得感恩,也就不懂得向別人施愛。這樣的人,難以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幫助和支持的,也就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我覺得《弟子規(guī)》作者把“孝敬”放在第一位,很有道理。因為“百善孝為先”。
謹言慎行、講求信用,這就是《弟子規(guī)》的第二部分內(nèi)容。的確,因為處處謹慎有禮,會讓人感受到被尊敬;事事講信用,會使人感受到被重視。所以在生活中能做到“謹”和“信”這兩個字的人大多數(shù)都會受到別人們的喜愛。因此我的座右銘之一就是:答應的事情就必須做到!因為這樣,就能夠成為一個被別人尊重的人。
《弟子規(guī)》的第三部分教育我們要把對家人、親友的愛擴展到整個世界!胺簮郾, 而親仁”。也就是說要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廣施愛心,因為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和尊敬的地方。我們應理解他人,為別人著想,并積極地學習品德高尚的人對待周圍的人的方式方法。
雖然我們可以從與人交往中學習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找到正確方向。但我們還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文化,以增長我們的本領。所以《弟子規(guī)》的最后一部分就告訴我們“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也就是說我們做到了其他幾方面要求后,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多學習知識本領以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諸葛亮也曾說過“非學無以廣才”,也就是說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增長才智。這里之所以強調(diào)先要學會正確地做人做事,然后再去學習更多的本領。我覺得品德與知識的關系,就像1 和0一樣,有再多的0沒有1打頭也毫無意義。因此,一個有良好德行的人,再能夠發(fā)奮學習,就一定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綜上所述,我感覺學習《弟子規(guī)》等國學的每一分、每一秒,實際上都是一種享受。因為每次學習理解這些國學,都像是在經(jīng)歷一次穿越之旅。使我們能夠回到古代,理解古人的思想,揣摩他們的心理,體會其中的道理,指導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和生活。這難道不值得體驗嗎?
國學,是專屬一個國家的文學,是獨一無二的文化財富。像《弟子規(guī)》這樣的國學,之所以經(jīng)歷幾千年還能傳承下來,是因為其中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和心血。面對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我們當代小學生應該慢慢地感悟其中的含義,細細地挖掘當中的精華,幫助我們成為國家有用的棟梁。
當然,《弟子規(guī)》畢竟是幾百年前的“少年兒童守則”了,社會在發(fā)展,環(huán)境在改變,國際關系和西方文化也已經(jīng)走進我們現(xiàn)代中國少年兒童的視野和乃至生活,《弟子規(guī)》的有些語句肯定有過時落伍的地方。遇到這些問題和細節(jié)該怎樣對待,我還準備再專寫一篇文章和同學老師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