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山
“杜郎口中學的學生考入高中后,對那里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提出了抗議。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于新的課堂所帶來的自主學習,對被動地聽講的模式已經(jīng)不能忍受了!碑斘易x到2011年1月19日《中國教師報》上的這句話時,我的心在隱隱作痛。
我感到,我們中國教育仿佛患了“癡呆癥”一樣,對外界、內(nèi)部的呼聲都沒有了感覺,因而才進步緩慢,光打干雷不下雨,導致八次課程改革后,教育這片試驗田里仍是干旱不已。如果不是這樣,為什么我們的高中教育聽不到杜郎口的孩子那聲聲的抗議?那抗議是對戕害自主學習的被動聽講的舊模式而發(fā)的,那抗議是下一代要自主健康成長的吶喊?墒牵绻凑樟x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前十年的速度來預測的話,作為“應試教育堡壘階段”的高中教育的課程改革進程將會更緩慢。我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們還要在戕害自主的課堂上忍受多久的折磨。我真想大聲呼吁:中國教育,醒醒吧。
因為我們的昏沉和癡呆,我們失去了清醒的判斷力。因而,每年我們的工作總結(jié)里便只剩下了片面的成績與所謂的“輝煌”。我們只看到了有多少多少學生考上了重點學校,成為了行業(yè)精英。我們卻沒看到有更多的學生初中沒上完就半路輟學,成為了“半成品”。而且很多的“重點高中”的好多學生也是“熬”不到畢業(yè)便會棄學而去,即使正常畢業(yè)的也有好多成為了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我們在驕傲于多少多少學生考入重點大學后,更沒有看到只有少數(shù)大學生干成了事業(yè),而多數(shù)大學生畢業(yè)幾年后連養(yǎng)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甚至成為可憐的“啃老族”。
我們有什么值得驕傲的?當我們還在無視那占多數(shù)的輟學生、失學學生、高分低能學生時,我們教育這個“良心活”便真的沒有了“良心”。而這個時候,我們聽到了杜郎口初中畢業(yè)生在高中傳統(tǒng)課堂上的抗議,這“天籟之音”在提醒我們的教育要正視我們的良心。我們應該明白我們的職責——培養(yǎng)學生自主、健全的人格;我們應該清楚我們的目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杜郎口,也只有他們的學生敢于正面大聲的抗議。而其他學校的學生的“另類的抗議”之聲,我們似乎聽不到了。那“另類的抗議”就是:學生的中途輟學,學生在課堂上的沉默、學生在課堂上的失神,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發(fā)生的令人痛心的沖突……為什么這些事情會層出不窮?為什么老師們的“好心”總是被學生當成“驢肝肺”?如果我們都能像杜郎口中學那樣,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讓教室成為求知的殿堂的話,我們的學校里還會發(fā)生上述怪事嗎?
這些年,我聽到了許多對“杜郎口模式”的非議之聲,但杜郎口的追求是毋須非議的:課堂是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教室是學生自由求知的殿堂。我相信,如果我們的教育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下一代的“抗議之聲”將會消失,我們的課堂上響起的將是“生命的狂歡”。
(作者單位:河南安陽市龍安區(qū)北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