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大廟中心中學 杜曄
《懷疑與學問》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它告訴我們只有常常懷疑、常常思索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fā)展起來。在我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完全可以以“疑”為切入點,抓住這一契機,通過“疑”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找到學習歷史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升對歷史這門課程的感悟能力。
以“疑”激趣
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睂τ跉v史教科書的內(nèi)容,學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必然感到枯燥無味,更無興趣而言。 我們的新教材特別增加了“心得與疑問”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希望能夠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抒寫對知識的理解,利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 ,這是發(fā)掘?qū)W生潛能、注重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理念的一種方法,因為學生的興趣來自于學生的需求,平時要抓住這一容易被忽略的環(huán)節(jié)。 比如講到彩陶時,我引導學生質(zhì)疑:原始人怎么會想到用火燒泥做陶呢?學生議論紛紛總結出以下幾種觀點:
(1)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燒硬帶給人們的啟示;
(2)半坡人房屋中有火坑,火坑周圍的土變硬給了人們靈感;
(3)把泥土作成型用來煮粟,火燒之后便是陶。
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重造出彩陶發(fā)現(xiàn)的過程?梢,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中探求知識是一種能力,善于提出問題更能激發(fā)興趣,這是相輔相成的。巴爾扎克說,疑問“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梁,是觸發(fā)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币虼,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提問,并告訴學生應該學會不惟書,不惟師。在學生質(zhì)疑探索的過程中,師生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探究越深,興趣越濃,求知欲越強烈,他們的思維和能力也越高。這樣在互動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
以“疑”解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zhì)疑是獲取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的開始,學生有了疑問就會進一步思考,進一步思考便解決了困惑。如在學習漢武帝大一統(tǒng)時,學生很容易理解頒布“推恩令”、“統(tǒng)一鑄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措施,但是對鹽、鐵官營政策不能理解。于是我就從鹽、鐵在古代的重要性說起,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政府要把這兩項權力收歸中央?”抓住這一切入點,啟發(fā)學生討論、解惑,達到認識鹽、鐵官營必要性的目的。這樣學生就跳離教材,從多種角度、多方面對內(nèi)容材料提煉加工,以他們原有的知識為依托,通過合理地想像、思考、分析,最后推出結論。它遠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原因,再死記硬背結論的效果要好得多的多。因為這是由學生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的結果,印象深刻;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表達及概括能力,獨立思考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隨著解決問題的次數(shù)的增加,學生的才能也就不斷地增長了。
以“疑”提升
前段時間學生馬天找我聊天,告訴我他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不知能不能通過書信方式反映給有關部門。我讓他將疑問告訴我,原來是這樣:(他在日記中寫到)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1課《明朝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67頁倒數(shù)第8行說:“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使明朝與3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睂@一說法,我覺得不夠準確,有必要探討。根據(jù)常識我們知道,國家和地區(qū)是不同的,國家是能獨立行使主權的政治實體,有明顯的國界,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而地區(qū)是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所屬之地。很顯然,鄭和所到過的這30多個地方,有的是國家,而有的則是地區(qū)。我通過上網(wǎng)、翻閱書本感覺67頁的倒數(shù)第10行說“他一共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這一描述是正確的。奇怪的是同在第67頁里,一會是“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一會是“與3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這就會使大家犯糊涂,感迷惑,易生混亂。到底是“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對呢,還是“30多個國家”對?再退一步說,要說成是“30多個國家”,就把67頁的倒數(shù)第10行“他一共到過30多個國家和和地區(qū)”中的“地區(qū)”去掉,如果要說成是“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就應在67頁倒數(shù)第8行“使明朝與3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中加入“地區(qū)”二字,最后變成:“使明朝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友好關系。”
我看完后他問我有道理嗎,我仔細想了想還真有點道理,并且他也找到了依據(jù),我是既佩服又慚愧。佩服的是才七年級的學生竟這樣用心;慚愧的是教了這么多年,我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這難道不是思考、質(zhì)疑的結果?難道不值得作為教師的我們深思嗎?可見有的學生已不再僅僅是提出個別問題,而是深入到對教材的質(zhì)疑,并且主動翻閱資料查找證據(jù),這讓我太欣慰了,同時也讓我體會到我們教學的最大收獲不在于收獲一個結論,而在于收獲一種理念,收獲一種遇到問題能善于用科學的方式去解決的想法和能力,收獲一種能把想到的東西做出來,把做好的東西寫出來,把思考、實踐、總結、寫作結合起來的學習習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diào)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試想如果我們能將學生也引上這條道路,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不就大大提高了嗎?
當然,在問題的設置上要注意科學性、有效性、層次性、難易度適中、學情等情況,不能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學生認知的進一步需求。另外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提出疑問,發(fā)表見解,保護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