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漢
探究性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形式,代替教師講解、學生機械記憶和模仿操練的傳統(tǒng)教學。它能非常有效地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實驗。因此,我們教師可以把化學實驗當作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平臺。在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把看老師的實驗操作當作看表演,只看現象和結果,不太注意觀察操作動作和規(guī)程,這樣就難于達到教學目標。如果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操作,他們就會專注于教師的講解和演示操作,然后在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學得知識,學會技能,而且還能增強他們的觀察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初中化學的探究性教學必須注意把握如下三個方面。
一、 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中的作用。
探究性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也應該隨著教學模式的轉變而轉變。
1、有效的探究性學習,通常是通過任務型教學來實現的。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能力和現有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探究性學習的任務(往往是實驗操作)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是一位設計者。
2、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既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可能會碰到的困難、遭遇的挫折,教師還要適時地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他們的探究性學習能順利地進行下去。因此,教師是一位組織者。
3、在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教師要和學生們一起討論、探究,指導他們明確探究的任務和探究的方法,指導他們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和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探究學習,直到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又是一位參與者和指導者。
二、探究性教學的原則。
1、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被當作接受知識的機械,教師填鴨式地向他們灌輸知識,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探究性教學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參與各種探究活動,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和動態(tài)、開放、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共同探究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拋棄依賴心理,自主探索、自主求知。
2、任務型探究的原則。探究性學習的主要呈現方式是設立一定的學習任務,指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探究手段去完成。學習任務可不拘一格,但必須建立在教材、學生能力、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同時又必須具有開放性、思考價值和探究余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不失時機地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要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對所學內容仔細觀察,大膽質疑,主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
3、合作探究的原則。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幾乎都是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因此,他們既沒有合作意識,也沒有合作能力。而探究性教學強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必須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貫徹合作性原則,特別是在學生實驗、學習新知識等任務型探究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過探究所得的信息,進行合作學習,合作探究。
4、激勵性原則。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激勵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探究性學習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在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貫徹這一原則。學生在探究中難免會出現彷徨、爭論或錯誤,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啟發(fā)引導。特別對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應多給予肯定、贊賞、鼓勵、消除他們的種種顧慮,同時要尊重學生的探究成果,不要隨意否定或貶低他們,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三、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教學模式。
A、充分利用和發(fā)掘教材,設置恰當的探究性問題。
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的潛能,是他們探究新知識的必然結果。教師在教學中,務必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這種潛能。教師要充分利用和發(fā)掘教材內容,因材施教,拓寬思路,使化學學習更具趣味性、探究性,從而滿足學生通過動腦、動手獲取新知的心理要求。如:通過學習實驗室制取O2和CO2氣體的方法以后,可設如下幾個問題:
1制取O2和CO2的裝置有什么特點?它們除了制取這二種氣體以外,還可制取什么氣體?
2、如何選擇制取氣體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3、制取一種氣體,我們必須學會哪些知識?具備什么技能?
4、實驗室制CO2時,是否可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為什么?
以上這些問題就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任務,這樣的任務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獨立完成的。因此,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他們會通過討論,互相交流自己的見解,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然后,教師可讓各個小組匯報探究性學習的成果。此時,教師既要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又要及時對學生給予激勵,使這樣的探究性學生取得圓滿成功。
B、注重探究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教學中,要大膽提倡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探究性實驗。這種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探究性實驗,能有效提高他們的注意力、觀察能力,更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種探究性實驗應該安排在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操作后進行,一般應分兩步驟:1、學生對教師的操作用出知識上的歸納。2.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如,在教學《二氧化碳》這一內容時,教師進行了制取二氧經碳的演示實驗后,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討論后,進行如下幾個問題方面的知識歸納:a、要準備哪些實驗儀器和藥品?b、這種氣體有哪些物理性質(顏色、狀態(tài)、氣味、密度、溶解性等);c、這種氣體有哪些化學性質(可燃性、可與什么物質反應、能否使石蕊試液變色等)。教師對學生的歸納作出講評以后,讓學生進行用不同藥品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各組學生中去,給他們適當的指導,都會他們化學實驗操作的技能。通過實驗,啟發(fā)學生自主得出結論:該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助燃。最后,還可引導學生說出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的用途。這樣的探究性實驗,學生情緒高漲,變實驗性為探究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又能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學以致用。
C、精心設計探究性習題任務。
適當的探究性習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它能在沒有實驗的條件下,利用所學的知識,通過在大腦里進行比較分析,形成探究的步驟,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思維能力的另一個有效方法。如:在期中考試復習時曾給出這樣一道題:有一天小明不慎將一塊金屬掉進一個盛有水臉盆里,結果發(fā)生劇烈反應并有大量的氣體生成。①推測生面的是什么氣體?并說明理由。②設計一個檢驗這一氣體的實驗,并寫出實驗步驟和結論。
總之,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發(fā)掘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各種探究性的學習,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學到科學方法,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不斷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廣東省五華縣華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