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艷麗
寫下這么一個題目,不是在設置一個愿景,而是在大聲呼吁這種境界的課堂快快出現(xiàn)。在管理學生上,我們常常會說這么一句話:“現(xiàn)在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了,越來越不好管了!边@句話,既強調了學生的難以管教,又將難以管教的原因歸結為學生“有了思想”,仿佛“有了思想”是一件壞事一樣。
而著名校長鄭杰2009年10月31日在《教育時報·管理周刊》上撰文指出,“在一個生態(tài)被破壞了的地方,學校只會失之顛狂,不到變態(tài)誓不罷休。至于我們的后代,只要越來越來越不服管教,他們就會一代勝過一代的,對此我從不擔心。”在鄭杰看來,學生“越來越難管教”倒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這樣,僵化的教育體制才可能為“管好學生”而有所變化,直至變得能“管住學生”為止。
那么,怎樣才能將“有思想”的學生“管好”呢?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的思想發(fā)出光芒來。請想一想,為什么很多學生對老師千叮嚀萬囑咐的“分數(shù)”失去了興趣?(薄弱學校的學生尤其嚴重)因為他們早就看出了分數(shù)的“無用”,而老師還在“一廂情愿”地認為,學生就應該重視自己的考試成績呢。還有,為什么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睡覺、做小動作、心不在焉呢?就是因為課堂的僵化早就讓他們煩透了。你逼迫學生把分數(shù)當做“命根”,行嗎?你強迫他們對學習“感興趣”,可以嗎?這是不用回答的問題。喚起學生興趣的途徑只有一條——讓他們的思想在課堂上發(fā)出光芒來。
那么,怎樣才能讓課堂閃耀學生思想的光芒呢?首先得收斂我們教師的光芒,甚至很多課堂上更需要收斂起“教參”的光芒來。當教 參的光芒隱去后,標準答案就不再是思想的“封鎖器”了;當教師的光芒隱去后,“主旋律”就不再是思想的“高壓線”了。
學生的思想可以閃耀在對問題的不同解讀上!把┗艘院笫撬笔且环N思想,“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更是一種思想。允許孩子們對同一個問題做不同角度的解讀,有利于讓他們的思維發(fā)散開來,讓他們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只要你放開了思想的禁區(qū),學生的成功感就會越來越強。而只有學生找到成功感的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學生也才易于“管教”。實際上,此時的“管教”已經變了,變成了“引導”。
學生的思想更可以閃耀在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之上。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耳熟能詳?shù)拿,在很多人那里還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面上,并未化為自己的認識。其實,從能提出自己的問題開始,那寶貴的“質疑精神”就已經開始孕育了。而只有有了“質疑精神”的先導,一個人才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而“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當前我們國家的“軟肋”。
很多老師往往會說:“讓學生問,學生都不會提問題,怎么辦?”其實很容易,課堂上不要急躁,多點耐心即可。不要嫌學生幼稚,只要他們敢提問就行。一堂七年級地理課上,老師說:“大家對剛才學習得‘天氣與氣候’知識有什么疑問嗎?請大膽地說出來!泵鎸Ρ姸嗟穆犝n者,一個小女孩說:“我想問一下,一天的天氣有幾次變化?”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個問題太可笑,但這就是個可貴的開端。因為在這個學校里,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在說“學生就不會提問”,所以他們也就基本不會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因為那太“浪費時間”了。同樣是這個學校的一堂八年級的語文課上,學得是《阿里山紀行》一文。一位男生“羞答答”地提出了“文章引用的歌中唱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可文中卻說一路上就沒看到一個阿里山姑娘,這是為什么?”這樣的問題幼稚嗎?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問題“不入流”。但任何人在從事一項工作時,可能一開始都不會“入流”,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一步步成長起來。“質疑精神”也是如此,從“不入流”的提問開始之后,需要老師不斷培養(yǎng)、給機會,才能一步步走上“入流”的境界。
開放你的課堂吧,讓課堂成為思想交鋒的地方,讓課堂成為思想綻放光芒的地方。你會感到,學生其實越來越好“管教”了。因為,你的思想也豐富起來了,思想與思想的交流不需要“管教”。
(作者單位:河南安陽市龍安區(qū)馬投澗鄉(xiāng)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