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小時候向教他的老師張道士請教《易經(jīng)》上面的學問,張道士覺得蘇東坡當時有些事鉆牛角尖了,于是啟發(fā)他說:“《易》中許多道理都是靠人的悟性悟出來的,決不是死摳字眼兒摳出來的,要想解透《易經(jīng)》必須終身感悟。沒有悟性的人,只能陷于泥潭之中難以自拔,你是有悟性的,千萬不要陷于其中!大千世界,處處是‘象’(象:形象,樣子,景象,天象等。)《易》的特點,是以‘象’解‘象’正因為此,它才成了迷中之迷。宇宙萬物,千變?nèi)f化,你只認得一,它便生出二來;你知道了二,后面還有四,有八,有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人生有限,宇宙無窮,記住我的話,靠你的悟性,去感悟這一切東西,感悟到這一點,你就享受一點,一天有所感悟,你就幸福一天。如果你要說明這種感悟,你便也用《易經(jīng)》以象解象的方式去說,后世之人,便可同你一道領略這些物象,與你一同感悟,歷時再久,物象常新。這樣的話,你便也永遠立于不敗之地。”聽了老師的這番話,小蘇東坡豁然開朗,一下子仿佛聰明了許多,后來終于成了一代大文豪。
說的簡單一點,以“象”解“象”,就是以一種形象來說明另一種形象。
寫作便是一種形象思維,如何把作文寫的形象、生動、具體這是同學們都頭疼的,我在寫作時大致只注意了三點:一是力求敘事簡潔完整;二是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力求形象生動;三是選好角度,抓住細節(jié),感悟出新意。
我們先來說說敘事。
據(jù)說東漢桓帝在位時,一年的正月初一京城洛陽發(fā)生了日食,大白天,眼看天就黑下來了,全城的人都驚慌害怕。那時,人們對日食等自然現(xiàn)象認識膚淺,不知道這是月亮轉(zhuǎn)到地球和太陽之間,遮住了太陽的光線造成的,而認為是老天爺在發(fā)出降臨災禍的預兆,每次日食都要由國家大臣恭敬地記錄下來,作為朝廷制定政策的參考。這次發(fā)生日食時桓帝還小,由他的媽媽皇太后管理國家,太后找來 大臣黃瓊說:“這是老天在警告我們,你快把日食的情況記錄下來。”
黃瓊就寫道:“京城洛陽一帶,日食很厲害。”
“這點事情也記述不好!”太后看后生氣,罵道:“黃瓊,你真是越老越糊涂。光說日食很厲害,究竟厲害到什么程度?后世誰看得清楚?”她把記錄退回,叫他重寫。
黃瓊見太后發(fā)火,早已嚇出一身冷汗。怎么記敘才能讓太后滿意呢?他急得在屋子里轉(zhuǎn)圈,像頭驢子圍著磨盤轉(zhuǎn)。這時,他的小孫子黃婉進來,說:“爺爺,別著急。正月初一日,京城洛陽日食,剩下的日頭像初三初四的月牙兒,百姓慌亂,兩個時辰后,太陽恢復原狀,百姓歡呼——您這樣寫,不就挺明了嗎?”黃瓊聽了小孫子的敘述,大受啟發(fā)。他重新改寫了日食記錄,太后看了十分滿意。詢問黃瓊是誰給出的主意,黃瓊老實地承認是受孫子黃婉的啟發(fā)。太后點點頭,認為黃婉善于敘事,將來能為國家出力。后來黃婉果然也當上了大官。
黃瓊剛開始記敘的日食不完整,不形象。而黃婉幾句話就把發(fā)生日食的時間、地點、形狀、百姓的反應、太陽恢復的時間記敘的又具體又形象。記敘并不難,就像我們平時講敘一件事一個故事一樣,只要注意具體、形象,讓人聽了看了了解明白怎么回事就行。
說了敘事,我們再來說一下比喻和擬人。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詞人。他丈夫趙明誠也喜歡舞文弄墨,但才華卻比不上妻子。一次,趙明誠出門在外,李清照就寫了一首詞寄給他。詞的最后寫道:“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意思是說:不要說離別的憂愁不煩人啊,當西風吹起門簾的時候,家里人因思念你比園子里的菊花還消瘦哩!“人比黃花瘦”,多么新鮮、別致啊!趙明誠讀了后,就想也寫幾首好詞,一心要超過妻子。他謝絕客人,關在屋里,廢寢忘食琢磨了三天三夜,一下子就寫出五十首。他將李清照的那首詞重新抄寫,混在自己寫的五十首里,送給朋友陸德夫看,說:“我這次寫得怎么樣?”陸德夫并不知道趙明誠是要同妻子爭高低的,他把詞反復閱讀、品味后,說:“你寫得不少,只三句絕佳。”“哪三句最好呢?”趙明誠追問道。陸德夫念道:“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正是李清照寫的。趙明誠一聽,服氣了,后來,趙明誠專心研究文物,成了著名的金石學家。
李清照這個比喻一直為后人稱道。她拿人和黃花相比,黃花的莖高葉小,說人比黃花還瘦,這個比喻很新鮮,李清照以前,誰也沒這么比過,她是頭一個。這一比,把人的消瘦比得具體、生動,又透出高雅的氣質(zhì),又把她一腔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真是妙不可言了?梢,比喻不僅能使形象具體,還可以把抽象的東西變?yōu)樾蜗蟮臇|西,使人獲得一種美的享受。這就是以“象”解“象”。所以,歷代的詩人、作家都非常重視比喻的使用。古代詩人把比喻列為寫詩的六大方法之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比喻是天才的標志。”
比擬的特點是拿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這叫擬人;或反過來,拿人當物,拿一物當另一物來描寫,賦予人以物的特點,這叫擬物。比擬也是使文章詩歌生動、具體、活潑的一種方法,也被古代詩人列為寫詩的六大方法之一。
解縉是明成祖時的一位翰林學士,此人才華橫溢卻為人孤傲,皇帝甚是惜其才而厭其傲。一日,皇帝到御花園中觀賞秋景,見滿園鮮紅的雞冠花中有一株白雞冠花,覺得很奇異,便把這朵雞冠花折下,藏在袖中,想去考考一向孤傲自大的解學士。
皇帝來到翰林院,命他以雞冠花為題材作一首詩。解縉欣然提筆寫了第一句:“雞冠本是胭脂染。”皇帝看了問道:“雞冠盡是紅的?”解縉應了個:“是!”皇帝笑了笑,拿出袖中的白雞冠花。解縉靈機一動,又寫到:“為何今日淺淡妝?”皇帝立刻追問:“你說為何?”解縉續(xù)上最后兩句:“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卻滿頭霜。”皇帝不禁連聲贊嘆:“妙!妙!妙!”
解縉才思敏捷,有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所以對皇帝突如其來的考問應對自如。從修辭手法上說,這首詩的第二句,對皇帝突然出示的白雞冠花,作者巧妙的運用擬人化的疑問句,很自然的適應了特殊情況。接著在最后兩句,又把雞冠花比做雄雞,把白色比做滿頭白霜,確實是別出心裁,意趣盎然,天衣無縫。
使作文形象、生動修辭手法還有對偶、排比等手法,這里我就不再多講了。
那么,同學們在寫作時怎樣使用比喻、擬人、對偶呢?詩歌是最善長使用比喻、擬人、對偶了,我就拿詩歌來給同學們講一講。
生活是很平淡的,但當你擁有了一顆詩心,用詩的心情,詩的眼光觀察生活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平淡的生活處處充滿了詩意。
同學們可以從模仿小詩起步。詩歌并不神秘。
示例:媽媽
媽媽的頭發(fā)白了,
把滿頭的黑發(fā)給了我;
媽媽的腰彎了,
把挺直的脊梁給了我。
媽媽的眼睛遲鈍了,
把水靈的雙眸給了我;
媽媽的臉頰灰暗了,
把美麗的青春給了我。
請你模仿《媽媽》這首小詩,展開想象,自由發(fā)揮,用詩的形式抒寫出內(nèi)心對媽媽或爸爸、奶奶或老師的獨特感受。
一位不愛學語文的同學通過模仿,寫道:
媽媽的手破了,
她把細嫩的十指給了我。
還有一位同學寫道:
媽媽是大海,
我便是那海中的一夜小舟,
是海水的無私托起小舟的希望。
媽媽是紅燭,
我便是那紅燭中的燈芯。
是紅燭的自我犧牲照亮了我前進的路。
生活的意象是層出不窮的、千變?nèi)f化的,你只要掌握了以“象”解“象”的方法,從中感悟出新意,就能寫出新的好的文章、詩歌。
草
張玉亭(11歲)
你像一臺吸塵器,
把祖國的灰塵,
吸進自己的肚里,
又吐出清鮮的空氣。
你像翠色的乳汁,
哺育著牧群,
在秋風吹滿大地時,
你枯黃了,
可春風拂面時,
你又綠得充滿生機。
小作者運用新鮮的手法,把草擬人化,“吸進灰塵,吐出清新的空氣,象翠色的乳汁哺育著牧群”,把草無私的精神給歌頌了出來。
小雨兒
胡燕杰(12歲)
小雨兒,
草尖上面親又親,
親得草兒青又青。
小雨兒,
花朵上吻又吻,
吻得花兒紅粉粉。
小雨兒,
樹葉上面跳不停,
跳得樹葉綠瑩瑩。
(原載《學習方法報-文學寫作版》2003年6月15日)
“親”、“吻”、“跳”三個字便形象生動地把“小雨兒”寫的既活潑又可愛。
寫詩并不難,只要同學們留心生活,善于思考,學會捕捉自然小景,心靈火花,大膽聯(lián)想、想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就能寫出自己的小詩來。
最后我再來談談角度、細節(jié)、感悟。
同一事物,可以從不同方面去理解、觀察、思考、感悟。如寫小草的文章很多,千人千面,各有各的角度。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老師對達芬奇談自己畫蛋的體會時說:“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形狀就立即不同了。我國宋代偉大詩人蘇軾在仔細觀察過廬山后作詩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可見,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觀點去審視它,就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
我在河南安鋼二小做作文實驗時,曾給同學們設置一個以“網(wǎng)”為題的句式濃縮思維訓練,同學們發(fā)揮聰明才智,從不同角度入手,寫出了不同的優(yōu)美且富有哲理的句子:六三班李貝說:“學習是網(wǎng),知識是魚。”六一班鄧若文寫道:“誘騙者的話猶如一張迷魂網(wǎng),攪亂了上當者的思想”。郭雨則說:“父母的爭吵就像一張無形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我的苦痛與無奈。”六二班李偉又是另一種感悟:“生活是網(wǎng),快樂是魚;友情是網(wǎng),朋友是魚;親情是網(wǎng),我是魚。”
寫作之時要力求選擇新的角度,寫出新的感受。
說了角度我們再來說說細節(jié)。
細節(jié)就是通過人物具有代表意義的細小情節(jié)或事物某個細微特征的具體描寫,來刻畫人物或事物的方法,一般又稱細節(jié)描寫。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往往就能寫出一個人物,寫出一篇文章。它是豐富文章內(nèi)容、突出人物性格、增強故事情節(jié)真實性的重要方法。
在我們讀過很多書和故事后,在我們看過很多電影電視后,時間久了,故事大概或許忘了,但往往能牢牢記住其中某個細節(jié),電影《芙蓉鎮(zhèn)》里有一幕情景令人難忘:
“文革”期間,一位憂國憂民的老支書感到前途迷茫,喝醉酒后在空曠的田野上發(fā)酒瘋,手里抱著酒瓶,踉踉蹌蹌,嘴里重復著兩句話:
完——了!沒完!
一講完了,就倒在地上,好像斷了氣。
一講沒完,就立即站起來,眼里露出必勝的光芒。然后又完——了,沒完;完——了,沒完——
這個細節(jié)鏡頭把老支書的心情、個性、形象刻畫得非常到位,至今令人難以忘記。
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常常能讓你一下子牢牢地記住一個人或一件事。比如一個你剛認識不久的朋友,在你生日時他卻給你送來生日蛋糕,在你的生日宴會上,他又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或暖水瓶。
英國作家查爾斯·蘭姆最擅長細節(jié)描寫,他說:“我從來不對事物進行系統(tǒng)的評價,只是牢牢抓住細節(jié)。”蘭姆的文章材料大多取自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身邊的人和事,他的文章幽默、睿智。讓我們來欣賞一段:
包耶爾有兩副假發(fā),都是學究式的,但卻預兆著不同的情緒:一副安詳斯文,甚至帶點喜氣,預告著一天平靜無事;另一副是破舊的,褪了色,亂蓬蓬,怒發(fā)沖天,透露一派殺機。如果哪天早晨,他戴著這副蓬蓬松松、怒氣沖天的假發(fā)到學校里來,學生們就要大禍臨頭了——這比掃把星出現(xiàn)還靈驗。包某心狠手重,我曾經(jīng)見他向一個可憐巴巴被嚇得渾身發(fā)抖的小孩攥緊他那疙里疙瘩的粗拳頭,喝道:“小東西,你還敢跟我頂嘴!”我們不止一次見他從自己住室或書房急急忙忙沖進教室,抓住一個學生,滿眼兇光,大聲吼叫:“老天在上。ㄟ@是他的口頭語)你這個小東西,我恨不得拿鞭子抽你!”說罷,忽然又改變主意,憤憤然折回自己的房間——停了一陣,事情似乎冷了下去了(在這幾分鐘里,除了那受罰的學生,大家似乎都把這檔子事忘了),可他突然又沖出來,大聲吼叫著,補上剛才沒有說完的話:“我真想把你抽一頓!”當他那狂暴的怒氣平息下去,變得心平氣和的時候,他還有一手,那就是絕招,據(jù)我所知,只有他一個人才想得出來,他能一邊念議會辯論記錄,一邊拿鞭子打?qū)W生,念一段,抽一鞭子。
——《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學!
這個古怪的狂暴的教師在蘭姆筆下是多么活靈活現(xiàn)!這就是細節(jié)的魅力。
要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就要培養(yǎng)自己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的能力,這種能力來自對生活的感受并從中悟出人生的真諦,它就是人們常說的感悟能力。
感悟,即是人們對自然與社會某現(xiàn)象的內(nèi)蘊產(chǎn)生的一種頓悟性認識。也可以說,感悟就是一種對生活對生命的深層理解。
比如你看到水和油相融,你能不能感悟到這樣的句子:水總把比自己貴重的油舉到上面。
感悟要從細節(jié)抓起,培養(yǎng)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提煉生活的能力。
感悟是在聯(lián)想與想象的天空里產(chǎn)生的新的含義。必須把事物與生活、與人生、與很多事物內(nèi)在的外在的聯(lián)系起來,加以聯(lián)想與想象。
我們看一組句子,《花與刺》
花象征慢性子,刺象征急性子
花溫柔,刺粗暴。
花富貴,刺貧窮。
花善良,刺丑惡。
花嬌氣,刺頑強。
花和平,刺戰(zhàn)爭。
這是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女同學寫下的句子,她由花聯(lián)想到“慢性子”、“富貴”、“善良”、“嬌氣”、“和平”而由刺聯(lián)想到“急性子”、“貧窮”、“丑惡”、“頑強”、“戰(zhàn)爭”,這種極好的想象力正是給予“花與刺”新內(nèi)涵的源泉。
作文練習:從你的身邊收集一些故事,或采訪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了解他們年輕或少年時代的故事,寫成一篇作文。
練習寫1-3首小詩,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
描寫一個人,注意抓住細節(jié)。
(本文選 自“笑琰創(chuàng)新作文)
作者簡介:
笑琰,本名靳新國,字雨潤,號憨山,一賢居士,詩人,資深編輯記者,國學學者、新聞攝影家,中學開始研習書法,初學顏、二王和米字,擅書甲骨文。89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已在《詩刊》等全國五十多家報刊發(fā)表詩歌、小說、新聞2000余篇(首)。曾先后任《學習方法報·文學寫作版》主編、《科技信息報·今日文教》周刊主編等。
現(xiàn)任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常務院長、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總編、中華文教網(wǎng)總編、華夏寺廟文化網(wǎng)總編、CCTV廣告代理“商企匯”攝制組總編導、本報《今日文教》主編、中國攝影協(xié)會會員、文化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宗教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lián)·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院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蕭軍研究會華語紅色詩歌促進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北京書協(xié)會員、北京市寫作學會副秘書長、國家十二五教育重點課題《中小學學力素質(zhì)水準新課堂教學與研究》課題組執(zhí)行組長、全國十三五重點課題《中華國學融入學科創(chuàng)新教學的實驗研究》總課題組組長,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客座教授、河南濮陽板橋書畫院名譽院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