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朵
泱泱華夏,山巒綿亙,江河縱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祖國大地舉不勝舉的山水景觀。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在這片美麗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底蘊深厚的獨特山水文化情懷!墩撜Z》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敝钦哂兴朴谒,達(dá)于事理而周流無滯;仁者有似于山,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因此,先賢們“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痹缫褜⑸剿(dāng)作自己人格的外化寫照。
讀著名作家張慶和新近出版的散文自選集《漂泊的心靈》,尤喜愛《山情·水韻》一輯。在這里,我讀出了他心中與先賢們一脈相承的山水情懷,他眼里的山水就是大地的文章,文章就是案幾上的山水,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無不充滿著人生的哲思。
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眿趁亩鄫傻氖篱g山水與作家張慶和之間即是如此,大有“相看兩不厭”的韻致。當(dāng)他“揣著濃濃的遐思與向往,一腳踏進了武當(dāng)山”時,武當(dāng)山就變成一部文化史,“山是硬件,水是軟件,豐厚的文化是它的內(nèi)存。山,詮釋宏偉;水,演繹太極。水善,滋潤萬物;水智,啟迪靈性。水無言,山捧出花朵向它致意;水隱忍,山舉起綠蔭把它頌揚……”(《山高水長韻悠悠》)。當(dāng)他遠(yuǎn)眺狼牙山,“蒙蒙細(xì)雨中,我聽到花草在歌唱,大山在訴說!崩茄郎揭选安粌H僅是一種地理高度,更是一種精神信念的高度。站在這高度上俯視,茍且的生渺小了,兇惡的敵人低矮了……”正如岳陽樓因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使樓因文因人而名揚四海一樣。五壯士驚天地泣鬼神的一跳“如雄鷹搏獵,讓一股英雄氣激蕩神州!币擦钊擞涀×诉@座英雄的山(《狼牙山遠(yuǎn)眺》)。當(dāng)佇立在虎門炮臺,他看到:“浪花呀,疾手頓足,不停地拍打岸的胸脯。那是大海在叩問,是歷史在囑咐……”澎湃的浪花,頓時有了史書般的凝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天姥山卻是因詩仙李白的一首《夢游天姥吟留別》而聞名遐邇。當(dāng)張慶和走進天姥山,這首詩就成了他描繪美景的楔子,“也正是這一震撼人心靈的著名詩篇,為如詩如畫的真實天姥山重重地蓋上了一枚印章,使這幅天作的圖畫,得以面世,且流傳廣袤久遠(yuǎn)!
植根于祖國壯麗河山,與山山水水融為一體,息息相通,像毛竹一樣汲取大地的豐富營養(yǎng),作家張慶和厚重且靈性的山情水韻的情懷便油然而生,這種情懷正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根。
“天人合一,心同自然,只有打牢基礎(chǔ),扎扎實實地做好強壯根系的事情,才會如毛竹一樣擁有旺盛的生命力、生長力,直至長成蔥蔥郁郁的一片風(fēng)景!保ā秿{谷竹韻》)鯤翔九天,魚躍于淵,俯仰之間,除卻山水之外,作家心目中的一切境遇,皆因這份情懷而充滿人的靈性,而正是這份靈性,不但讓張慶和的散文語言唯美動人,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性,而且還極具思想性。無論是寫山、寫水,還是寫物、寫境,都可以從中觸摸到一種生命的、精神的律動,感知到世間的真、善、美。例如,他筆下的月光是能夠“洗塵”的:“月光如潮,月光是被一道堤壩囚居在草原上的。壩上的月光浩浩渺渺,沐一場月光浴吧。清純的月光水能滌去污濁,幽謐的月光水能洗去煩憂!保ā秹紊显隆罚梆嵉脑鹿馊缢,可洗滌心性;嬌柔的月色如醇,可滋養(yǎng)靈魂,那月是承載美的使者,是種植夢的土地,是綻放在心中的花朵,她嬌艷馨香,可觸可摸,亮在心里,如在身邊。是誰把月光斟滿心懷,讓我在夢中與你同醉!”(《中秋望月》)這般婉約、細(xì)膩的文字,似一輪水潤、溫馨的月,冉冉升起在讀者的心中,柔美月色滌蕩著心底的塵垢,給心靈以慰藉。例如:他看到的日出“是一種誕生”:“晶瑩的黎明,宛若等待分娩的產(chǎn)婦,躺臥在墨綠色的產(chǎn)床上”“草原朝日旋成了一張精美的唱盤,翱翔的鷹仿若那枚劃響韻律的唱針。”(《草原日出》)這日出給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再例如,他眼里萬物是有“心”的:“小酸棗,或許正是那棵酸棗樹苦修苦熬數(shù)十年而得道的一顆心吧!有了心它便會有夢,便會更加熱烈地?fù)肀澜缌恕!边@顆心,豈止是“峭壁上,那棵酸棗樹”的心,更是作家張慶和熱烈擁抱世界的一顆滾燙的心。
詩人簡明說過:“給一個人內(nèi)心投入一粒種子,僅僅一粒,無需拓荒深耕,無需風(fēng)調(diào)雨順,這粒種子頃刻間就會變成浩瀚的森林!弊骷覐垜c和就是長于用筆墨文字將山情水韻化為種子的人,這顆種子充滿善良、陽光,充滿無限的正能量,字里行間都閃爍著智慧的語句,如同暗夜里的一粒粒珍珠,熠熠生輝。令千萬讀者在品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這顆用山情水韻滋養(yǎng)的種子,播撒進心間,滋養(yǎng)成豐富的精神食糧。
現(xiàn)實社會,城市掏空了村莊,園林異化了山水,當(dāng)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已不能照見真實自己時,我們的心里是否還裝著一片明凈的山水呢?作家張慶和的《漂泊的心靈》之《山情·水韻》給了我們答案:做人如山,應(yīng)有望萬物而容萬物的氣度;做人似水,要有能進退知浮沉的情懷。其實,真正的山情水韻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