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班固編撰了《漢書·藝文志》,在正史上留下當朝人的藏書和著作記錄,開創(chuàng)了藏書史上的壯舉,后來,一些史書上的《藝文志》或《經(jīng)籍志》,其實,也反映了藏書在各個朝代都有的事實。當然,對于普通的讀書人來說,我們只求讀書的樂趣和精神的充實,無須強求登堂入室! ∽x書,恐怕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或多或少罷了。而藏書恐怕不是這樣了,畢竟,要有一定的規(guī)模,至于藏書家,那更是甚少了。無妨,我們不必要每個人都是藏書家,但要做個藏書的人,條件如能放寬,都可以做到一點的。
書和讀書,是當今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了。藏書,不外乎下列幾種,有增長智慧之用,有自娛自樂之趣,有修身養(yǎng)性之需,有借鑒考證之備。
如今,信息的泛濫,世界淡化了,人情淡化了,倫理在掙扎,良知在徘徊。總有一些不可捉摸的情態(tài)在影響彼此的處世。如果,你能鉆進書中,讓思維從煩躁的生活里冷靜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是一片安寧溫暖的天地,你盡可以想入非非,你盡可以享受幸福。
藏書,有此功效,應該是有的。
喜歡讀書的人,大多數(shù)是比較喜歡買一些書,收集一些書,后來慢慢的也就習慣了藏書。于是,一個月總有那么幾天,偷閑去逛書市、舊書店、舊書攤,而且每次總是欣喜而歸,覺得那天的時光是幸福的,是充實的,心情也特別的好。回家就小心翼翼的翻閱起來,然后分門類別,裝上書架。如果那時趕上吃飯或者出門,都會戀戀不舍的望一眼書架,覺得那里才是人生的樂趣所在,那里才是精神快樂的園地,那里盡管是平淡無色彩的,那里盡管是靜默無聲的。
清代徽州有個狀元叫金榜的人,登科后,只任職山西鄉(xiāng)試主考官一年,就辭職回家了。理由是“狀元及第不為仕,回歸故里事桑麻”。遠離政治的險惡,回鄉(xiāng)下過平淡的生活。建藏書樓,讀書著書,忙得不亦樂乎。另外,我們從側面來看,為《四庫全書》獻書的人,不一定都是當官的,但是他們不求仕途,只求詩書相伴,看來,坐擁書城的逍遙,比飛黃騰達要來得塌實。
王安石不僅藏書還能熟知書中所有內(nèi)容,真是難得。在“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他讓徐倫把書房中左右二十四櫥書打開,任蘇軾從某書中翻開某頁,他都能背誦出來。讀書,不是為了裝潢門面的,是需要讀的,記的,說到底是為了用,即使記憶有差也沒關系,可以翻閱查找。如果不能用,再多的書也就少了更多的價值。人家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些讓人驚訝,可也說明一個道理:會讀會用才是真讀書。
藏書人還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借書。借書人如果有信用,那最好。如果信用不能保的,就有些讓人心痛。借出的書收不回來,一來二往的,最后落得自家郁郁寡歡。本人總結了許多經(jīng)驗,最終都是徒勞。最后,只得咬牙說‘不’,倒也封了不少人的口,可也得罪不少人。要做到‘不順得哥情又失嫂意’,著實要些魄力的。記得有次手頭緊,想問某人借錢,可是之前曾拒絕了某人借書,想來想去,干脆不借,想辦的事就狠心不辦了。
話又說回來,對于那些喜歡讀書又有誠信的人,還是值得借的。一來,可以分享知識的喜悅,二來可探討一些話題。至于西晉文武全才的杜預,(他對《春秋》的集解對后來有很大的影響),他就告訴其子不要借書給別人看,說:“……當別置一宅中,勿復以借人”。就是封閉的知識了,也不值得提倡的。
清代藏書家孫樹禮說積書勝于積財,西方人建圖書館,要求每3000人一個,或每公里有一個圖書館。說明讀書在社會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書啟人以智,讓人懂得怎樣通過自己努力去生活,而不是直接給予錢財。
藏書是為了讀書,讀書又懂得了藏書的意義。藏書一屋,讀書萬卷,都是為了鍛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這個起碼的基礎都沒有了,恐怕做人的樂趣也沒有了,精神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