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新春短線游
·汪重陽
巍巍太行,頂天立地。余勢不減,遞傳百里。
太行山,綿延在山西、河南邊界上。山的東面為河南,下山便是締造了紅旗渠精神的林州市。而太行山的威勢硬是穿過寬廣的林州平原向東傳遞而去,在林州市與安陽縣交界地帶,再一次激蕩出了一座座小山。雖是“小山”,但比起安陽縣中、東部平原來,還是顯得那么高大、雄偉。其中安陽市區(qū)西部20公里處的九龍山、西北35公里處的九龍山、清涼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月里來是新春,在天氣轉(zhuǎn)暖的時刻,久困室內(nèi)的心兒便蠢蠢欲動了。辛卯年正月初五、初六,我與友人付慶興致勃勃地游覽了這兩處風(fēng)景區(qū)。
(一)點亮心燈
九龍山,位于安陽市龍安區(qū)中龍山村,山雖不高,然“仙名”甚盛。其東臨水波滔滔的國家級水利風(fēng)景區(qū)——彰武水庫,北有層層樓閣的道場勝地——朝元洞。因為山勢雄偉,九龍山北部山谷深幽,經(jīng)冬積雪入春不化,故“龍山積雪”自古以來便被廣為稱道,為“安陽八大景”之一。
然而,“龍山積雪”雖然驚艷,但在民眾心目中,那山上、山下神秘重重的天國世界才是更為引人入勝的地方。九龍山頂云門寺和山北的朝元洞便是一處歷史久遠(yuǎn)的“天國世界”。故而,這寄托著人們無限祝福與祈愿的天國世界,便成了周邊人們修道祈福的絕佳去處。
正月初五日下午,我們首先游覽了九龍山、朝元洞景區(qū)。天氣雖有些陰冷,但卻絲毫阻擋不了我們尋幽探勝的情趣。我們首先到達(dá)的是山北的朝元洞景區(qū)。
朝元洞位于九龍山北麓,景區(qū)內(nèi)亭臺樓閣,依山而立;臺階如掛,層次分明!俺薄 “朝元”,道家謂修煉之最高境界的描述即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因之,一品“朝元”二字,便能體會到一種高層境界。所謂洞者,即是在一隆起的高約五十米的小山包南側(cè),有一天然石洞,深約二十米。經(jīng)過修葺之后,成為了道場勝地。朝元洞內(nèi),釋、道、佛三教圣人比肩而坐,威嚴(yán)肅穆,象征著中華文化的完全融合,渾然一體,無門派之見與開放胸懷。洞前有關(guān)帝殿,關(guān)帝殿西又有戲臺;洞上二層為老母閣,三層為玉皇閣。而三樓玉皇閣則又與小山頂平地上的上層廟院相連。這樣,下層廟院、朝元洞閣、上層廟院,主殿、配殿,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相連,上下相通,左右相對,中華傳統(tǒng)民俗信仰中的諸神、佛、仙、圣,在此都有立足之地。連接上下廟院的是陡如直立的天梯,天體門上的“登上頂峰”之題刻更是激勵著人們向上、向上、再向上。
站于玉皇閣的走廊上,向南望去,遙遙可見海拔303米的九龍山頂?shù)拇蟮詈髩暗铐敚谏n茫的云氣中如夢如幻。下玉閣,出院門,南上而進(jìn),我們沿著崎嶇的山路向上攀登,要到那山頂?shù)奶靽コグ莘穑砩駮。此時已是半下午時分,香客已經(jīng)稀少了。寂靜的山路上,亂石縱橫,俱已被踩磨得光滑不已。山路邊的樹叢枝柯間,偶有鳥巢搭建,簡陋中透出無限溫暖。山路向上,腳步向上,視野逐漸開闊起來,遠(yuǎn)望山下層層梯田,與梯田包圍中的山腳的村莊,一片蒼茫,便構(gòu)成了一種祥和的大美。
細(xì)汗津津之中,山頂已然在望。九龍,九龍,一聽其名,便可知其必為九龍環(huán)拱之地了,氣場極強。故法界諸圣、天庭眾神、極樂眾祖都選擇此地為與人間對接的道場,自北齊時代便已經(jīng)開始修建寺廟了。寺名古為“云門寺”,歷經(jīng)興廢,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然形成了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道場勝地。
山頂平地大約為十五畝,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關(guān)帝殿、碧霞殿、玉皇殿、大雄寶殿、九龍圣母殿。兩邊廂房則分別為其他眾神、仙、佛接受供奉的場所。儒、釋、道,及民間信仰諸神再一次在此“大聚會”,合力為人間信眾掃除煩惱、化解災(zāi)難、帶來吉祥、降下福氣。吸引著四面八方善良眾生的腳步與心靈。
我們上得山時,寺廟已經(jīng)準(zhǔn)備“下班”了,白天禮佛、拜神、求仙的宏大場面已經(jīng)過去了。而當(dāng)信眾們退去之時,本來熱熱鬧鬧的廟院之內(nèi)清凈了許多。。我輩本不喜嘈雜,見此情景,反而心中甚為高興。盡管眾神殿都已關(guān)門謝客,但我們卻覺得我們的心兒與這個天國世界是息息相通的。
不用跪拜,不用香箔,甚至不用許愿祈求。我們只在此院中整齊有序的殿閣之間走上一遭,便表明了我們的心愿:愿天下蒼生平安、幸福、健康、快樂,愿三界眾生吉祥、如意、和諧、美滿。天色將暮,暮色使得天地之間更加蒼茫。我們順原路返回時,從山腰北望,只見山下朝元洞上高高的玉皇閣頂已經(jīng)亮起了盞盞明燈,在那無盡的蒼茫中顯得十分打眼。就讓這天國之靈氣為我們點亮心燈吧,為人間信眾照亮人生的導(dǎo)航圖!
(二)清涼山鄉(xiāng)品清涼
位于安陽市區(qū)西北部35公里處的清涼山,海拔609米,山勢陡峭,景色秀麗。山頂有廟院,山腰有禪院,山腳有寺院。山腳古修定寺雖已廢棄,但卻保留下來一座唐塔,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闊別清涼山14年后,農(nóng)歷辛卯年正月初六,我與友人再一次游覽了清涼山。
清涼山腳下,南側(cè)、東側(cè)各有一條山溪,到山的東南方匯成了一條小河。因此,清涼山又叫合水山。而由北齊名僧法上所建的古修定寺就建在清涼山東南側(cè)的臺地上,背山面水,山環(huán)水抱,為人們公認(rèn)的“風(fēng)水寶地”。據(jù)史料記載,修定寺曾盛極一時,飛檐重樓,金碧輝煌。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位時每年都要到此朝山拜佛。如今,歷史變遷,寺院遭廢,但1300年前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85年)至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之間所建的修定寺唐塔,卻有幸存留至今。
當(dāng)我們從山下的清涼寺村大路口下車,直奔山上而去時。遠(yuǎn)遠(yuǎn)地便看見了那座華麗而古樸的唐塔。
此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通高近20米,遠(yuǎn)看狀如一頂座北朝南極華貴的轎子;矫娉拾私切危b飾圖案有天王力士、伎樂飛天、滾龍帳幔,花卉飛雁,以及仿木建筑斗拱等30多種,工藝細(xì)膩入微,精致生動。塔身高9.3米,每面寬8.3米,四壁是用菱形、矩形、三角形、五邊形以及直線、曲線組合的各種形制的模制花磚嵌砌而成,共計圖案76種,雕磚3775塊,面積300平方米。塔身構(gòu)圖為一佛帳雕飾。其中,壁面最上部的五層雕磚共同組成一副掛在整個帳幔之外的帳頭,上雕彩鈴、華纓、彩帶等裝飾圖案。自第六層磚起,至塔身最底一層之間,為整副帳幔的帳身部分,均以菱形雕磚嵌砌而成,人物圖案有梳圓髻穿袍服的真人、赤身扎肚兜的童子、頭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頂盔貫甲的武士、輕歌曼舞的飛天、姿態(tài)萬千的擒蛇力士等。動物圖案有穿云破霧的蛟龍、仰天怒吼的雄師、背負(fù)珠寶的大象、行云奔走的天馬等。圖案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塔的南壁開有拱券門,門楣有石刻三世佛造像龕,門外券頂上方正中嵌砌一大型磚雕獸面,門外兩側(cè)上方是對龍和護(hù)法四臂力士。塔頂為明代重修,塔檐外挑,四角凌空,上置橢圓寶瓶,下為仰蓮承托,最頂端有一火焰寶珠塔剎。因裝飾華麗,此塔被考古學(xué)家譽為“真正的中國第一華塔”。
這座華麗的方轎內(nèi),抬著高貴的而清涼的佛法,在這清涼山鄉(xiāng)之間,俯察著日益浮躁的世態(tài),為一個個前來拜山的游人祛除著煩惱,撫慰著創(chuàng)傷。是的,塔身內(nèi)空,塑有莊嚴(yán)佛像,慈悲為懷。塔前便也常年香煙繚繞,飛舞著一縷縷善良的心愿了。
上山的路大小不一,有沿著山脊緩緩而上的大路,也有穿行在滿山翠柏、亂石之間的小路。我們自然選擇了極富情趣的小路。
順小路迤邐而上,翻過一處山坡,遠(yuǎn)遠(yuǎn)的山坳間,一座秀雅的白鹿院便出現(xiàn)在眼前。相傳唐王李世民曾被王世充追殺至清涼山,被一白鹿引至此處藏身,才逃得性命。于是李世民登基后,便下令在此處建立殿堂,供奉佛神,以作白鹿救命之念。如今,白鹿不知何處去,滿山蒼翠靜無語,深山之間藏禪院,唯留殿閣連天地。白鹿院內(nèi),有一古井,井內(nèi)甘泉清冽,水位旱澇不變。井上有奇石,置轆轤,把大地?zé)o限的心事一桶桶解讀。我們立于井沿上,絞動轆轤,在井口溢出的清涼中品味著山間的禪意,陶醉不已。
出白鹿院,穿過層層梯田之后,登山才真正開始。抬頭仰望清涼絕頂,山頂廟院仿唐塔式南天門若隱若現(xiàn)。隱隱約約有鞭炮聲從山頂傳下來,那定是善男信女們在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呢。我們不禁加快了腳步,想要早點融入那熱鬧又宏大的場面中去。
可是,爬山可不是慌張的事,那猶如諸葛武侯擺下的八卦立體大陣一般的山石,以及山石之間若有若無如垂掛下來的小徑,讓人不得不靜下心來,手腳并用,披荊斬棘,才能艱難地步步向上。我們雖正值年青體壯,卻還是爬得大汗淋漓,腳酸腿疼。然而,幾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們也沒有走大路,而選擇了小徑,便不由人不佩服了。她們矯健的步伐絲毫不亞于我們兩個青壯年。更有三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像是本地人,沒有大人的看護(hù)便來“游山玩石”了。嘿,那仨小子,哪不好走就走哪,踩著亂石,攀著樹叢,歡聲笑語,一會便超過了我們。我看著老少三代人登山的情景,不禁豪情頓生。這個世界在前進(jìn)哪,一代代人都在不斷地攀登,在不斷地戰(zhàn)勝困難向前行。到底是什么在推動著人們的腳步呢?是信仰,是追求。山高人為峰,有了這種氣勢,美麗的大山便也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老人們走得穩(wěn)重,但體力衰弱,需要走走歇歇;小孩子們爬得歡快,但后力不繼,也要走走停停。獨有我們二人,尚處在年富力強之時,所以我們既爬得穩(wěn)健,也耐力持久,幾乎是一口氣登上了山頂。
山頂廟院的規(guī)模并不大,但卻不妨礙善男信女們對大山的崇拜。不大的院落中,鞭炮陣陣,香火鼎盛。人頭攢動中,便縈繞著一股祥和的氣氛。登上廟院南側(cè)的高臺,俯察四周的萬千氣象,不禁讓人心胸開闊,激情滿懷。輕輕的山風(fēng)吹來,大汗還未落盡的我們,頓感清涼不已……
河南安陽市龍安區(qū)馬投澗鄉(xiāng)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