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国产中文字幕视频,久久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久久免费午夜福利院

      1. <object id="hdef9"></object>

        
        
          首頁>>新聞資訊>> “三脈真火”燃起教育真諦 正文

          “三脈真火”燃起教育真諦

          2013-04-02 10:54 文/高青東 科技信息報、今日文教 2013.3.25 2版

           ——參觀學習河津二中德育教育工作有感

              日前,翼城縣春雷學校組織參觀河津二中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作為教育局機關工作人員,我也積極參加,雖只有一天的時間,上午參觀了學校各室、聽取了學校講解員老師的講解,下午聽了學校政教主任的講座和張全民校長的問談式講座?傮w感受是看到的讓人震撼,聽到的今人嘆服。
              工作是真實干。走進校門,一抬頭,在學校辦公樓頂一排醒目的紅色大字:培養(yǎng)有愛國情懷、現(xiàn)代意識的優(yōu)秀世界公民。這是校長張全民的教育理想,也是他為河津二中制定的教育目標。在學校發(fā)的資料中有一刊物《龍門》(季刊),是河津市文聯(lián)、河津市二中聯(lián)合主辦。目錄主要分卷首語、二中巡禮、傳媒視線、園丁風采、明日之星、文藝動態(tài)等。校長張全民“回到教育的原點、喚醒生命的自覺”一文。詮解了河津二中人堅定信念、持之以恒,學習《弟子規(guī)》、力行《弟子規(guī)》,做一個簡單道理的偉大實踐者、擁有好身體、養(yǎng)成好習慣、取得好成績。細讀刊物里的每篇文章,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一位有超前意識的校長,帶領一支團結(jié)奮進的領導班子和一批甘于奉獻的教師隊伍,一定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會越來越優(yōu)秀。一路參觀學習,每到一處,都有學校安排的講解員,講解員沒有背內(nèi)容,全是在自己工作中的真情流露。在11點后的介紹學校經(jīng)驗會上,主持人吳金霞的主持風格更加說明這一點。任何一項工作,任何一項改革,只要經(jīng)過科學論證規(guī)劃,符合學校發(fā)展,符合師生發(fā)展,就必須鍥而不舍,一干到底。校長張全民就是這樣一個人——工作是真實干。
              講座是真講座。在去河津的路上,我和教科局紀檢組長談到我縣的德育工作,他說要真抓德育,抓真德育;在中國教育報上的一條新聞標題為:某某校研究真課堂;而在河津二中我聽的講座可謂是真講座。筆者參加多次會議,多次培訓,大多座在主席臺上是單方面的主講,不是口若懸河就是夸夸其談。理論何其深奧,聽得下面人昏昏欲睡。聽后沒有記下筆記,腦中沒有印象,散會后沒有啟發(fā)。在河津二中,聽了兩位同志主講,一位是政教主任馬老師,他講的題目是《我與兒子》,內(nèi)容大概是,假期為7歲的兒子買了四本書,在書本教育和言傳身教中,兒子的變化,一些具體事例和兒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圖片。一位是校長張全民的問答式講座,由參觀者提出在管理中、實施中碰到的困惑,張校長一一作答,沒有事先準備好的講稿,沒有提綱,全是即興發(fā)言。發(fā)言中有舉例國家領導人,也有學校老師和同學。事隔幾日,大腦中還不時呈現(xiàn)二位講解中舉的相關事例,回到工作崗位上,回到家中也還能復述幾段。那講座真讓人回味無窮,那才叫真講座。
              德育是真德育。河津二中重抓德育,把“弟子規(guī)”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點,貫穿于學校的教育教學當中,落實在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之中,學生的精神面貌、行為習慣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教師的師德和專業(yè)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明顯提高,弟子規(guī)精神已經(jīng)作為河津二中文化的主流和根基,在學校的內(nèi)涵發(fā)展和品牌形象的樹立上、在學校特色和和諧校園的建設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參觀當天,也就是中央“兩會”閉幕的第二天,學校為加強德育工作,及時制作了兩個版面,正面展示了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關于學習方面的講話內(nèi)容。背面是優(yōu)秀學生的相片、班級、姓名等。參觀到此版面前時,校長滿懷信心地說到,我們二中的學生若干年后,可能也有任中央領導或省部級領導的。我們相信只要學校為學生終身發(fā)展著想,為學生前途著想,這個夢想一定會實現(xiàn)的。
              參觀時間非常短暫,但印象非常深刻。近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人民的夢。我想河津二中的“三脈真火”就是河津人民的教育之夢。  (高青東)

          相關新聞

          中華文教網(wǎng)手機版
          ? 中華文教網(wǎng)版權所有 中華文教網(wǎng)簡介 投稿指南 聯(lián)系我們 tags 版權聲明 sitemap